刚查了step3,85/pass,自己从来不擅长考试,能通过就行了.
5月考完CK,然后断断续续开始复习了三个月,最后考试前10天在家全天看书.主要看了
crush step 3, 然后做了usmle world step 3一个月的(两个部分的), 还做了usmle123
一个月,但不推荐usmle123, 与真题相差比较远,还是UW好.
我的CCS成绩属于higher performance,这是我觉得最容易的部分.我刚开始看了shaher'
s CD (ebay 上买的),它的界面和考试题一样,一共有七,八十个例子,它会一步一步告诉
你怎么做,非常适合初学者.然后就看了UW,一共看了三遍,虽然没有软件复习,但是可以
自己在纸上先写,然后再对照讲义.最后,在考试前三天,去usmleforum上面看老印总结的
最近考的case,非常有用,后来我的9道题全部在里面.所以我做CCS的时候很顺手,基本
上10分钟病人好转就结束了.
自我感觉step3比step 2要容易,题目不长,一般5-6行.我的经验对于通过有用,
如果想考高分,我就不知道了,大家轻点砸.
--
从usmleforum零星整理的,欢迎大家补充,据说还有community hospital问正常值的..
..
Your USCE experience?
What did you do since your graduation from medical school?
Why should our program take you? (Why choose you instead of other AMG,
Indians…)What will you bring to our program?
Can you tell something which is very unique about yourself? Describe a
situation where you displayed your unique character.
How will balance between professinal life and family life? How about your
family? Are they willing to move? Any plans for kids?
Where else are u interviewing?
Tell me about yourself
Why our program? how did u know abt our program?
Why this splty?
Any problems coming to live in XXX (crapy place)
Describe an interesting case? What is the management of it?
CV related Medical question
Why you come to US?
What are you looking in a residency program? What difficuties do u
anticipate in residency?
Describe an interesting case you have seen and the management of it
What will I do if a patient comes to ER with severe headache(neuro IV only)?
Your plan for next 10 years? What will u do after residency?
汇总了一下prep4usmle和usmleforum上的
ALS Home School
Albany Medical Center
Barrow Neurological Institute
Cleveland Clinic Florida
Dartmouth
Henry Ford Hospital
Medical College of Wisconsin
Mount sinai,NY
Neuroscience Institute at JFK
the Partners
Penn State University program
St. Louis University
SUNY upstate
SUNY downstate
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
University of Arkansas
UAMS, AR
UCDavis
UCSD
University at Buffalo
University of Colorado
University of Florida
University of Kansas
University of Louisvill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University of Missouri at Columbia
University of Nebraska
University of Oklahoma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University of Toledo
University of Virginia
University of Vermont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UTSW
West Virginia University
Tuesday, October 30, 2007
Monday, October 29, 2007
luckyal (luckyal) 于 (Tue Mar 13 15:16:54 2007) 提到:
很多人觉得我速度很快,毕业不到3年就完成了USMLE的考试和match。其实不然,和大
家一样,我也是一步步慢慢地一路走来。对我来说,这两年半却是那样的痛苦和漫长。
1,了解USMLE。
开始什么也不知道,决定考试也费了点周折。然后慢慢的,通过google搜索了关于
中国人考医生执照的网站,慢慢了解了一些关于USMLE的信息。后来每天都泡在usmle.
net的论坛。跟老公两人把ECFMG的网站研究了几遍,确定了考试的条件。2004年的11月
按照网上的推荐,我从图书馆借来了几本BRS的书。 开始真的很痛苦,医学单词全都不
认识。一本薄薄的书我看了将近一个月,当是学习医学单词和提高英语阅读能力了。犹
豫了半年才决定一心考试。
2,step1(Oct 2005)
2005年4月才终于买了2001年Kanplan notes,开始正式准备step1。后来觉得其实
只要kaplan notes+ first Aid+ Gonjan notes + Qbank (我觉得这个需要花钱买
online的比较好)。我自己的目标不是很高,只求90分以上就够了。经过多次延期,直
到了10月底,才完成了step1。
在家全职读书,是超级郁闷加无聊的。我一天下来很难看书10小时的,周末就更少
了。 我总是觉得如果有份工作或上课的,虽然累一些,但我的效率会高很多。我生性
贪玩,这样孤独备考实在是痛苦不堪。
3,step2(May 2006)
考过step1,准备step2就容易了很多。这次就只看kaplan+UW,这次没看FA。后来
居然考了个跟step1一模一样的成绩。
4,CS(July 2006)
我英语基础一般,来美国后又都是闭门读书,CS的确是我最难的一关。但没关系,
我就把UW背下来,多跟老公练习几次。口语提高了不少,也顺利过关了。同时我去当地
的社区大学上了英语发音班,英语也相应有所提高。
5,USCE
考完step2后,我找了当地的group clinic(诊所)做observership。 我觉得这经历帮助很
大,那些美国医生也很乐意带我,给我很多机会问病史和查体。后来的CS考试,面对病人我就没
那么紧张了。没病人的时候,还可以跟他们聊天练口语,呵呵。当然,更重要的是两个月后,我就赚了三份很不错的推荐信。面试的时候
,这个经历给我很大的帮助。
6,申请(9/2006)
没有GC,申请的确难很多,也很盲目和痛苦。到处打听会提供H1的医院,查网页,发了
300多个email,打了无数个电话,才把大部分的医院各个要求弄好。不管档次多高,也不管
地方在哪,几乎是给H1,我符合要求的医院我都申请。IM、Peds 和FM,总共申请了124
个。毕业年限带来我最大的好处是面试机会多。我几个朋友各个条件都比我好,也有绿
卡,但就因为毕业年限问题,拿到的面试机会比我少很多。我最后拿到了22个面试,因
为时间安排,取消了4个面试。
7,step3(Oct 2006)
递上申请后,就开始急急忙忙地准备step3。目标较低,想争取面试时候拿到成绩。用了大概两个月时间。还好最后还是完成了任务。
8,面试和H1
我的面试基本遍布了半个美国,从11月到1月中旬,我几乎每个星期最少都得坐一两
次飞机。到处奔波的滋味比面试本身更加的辛苦。到最后我都决定即使还有面试,我也
放弃算了。期间的花费,就更加不敢考虑了。
面试的自我感觉还好,但我表现应该是不够突出。我从开始就很希望拿prematch的
,这也是我急着考step3的原因。但是,事与愿违,即使我去了second interview,到
了最后我还是没有prematch。我后来很失望,也很担心最后Match的结果,因为很多我去面试的医院已
经把很多位置给了prematch。
不得不说的是,会给H1的医院除了个别要求极高的极好医院(如哈佛)外,一般是
招不到很多美国学生的。我去了很多个医院基本是100%外国毕业的,甚至连faculty也
很多是IMG。其中最多的是印度人,中国人极少。其中有几家医院,居然说从来没面试
过中国人。说实在的,有部分program的名声很差。我那些有GC的朋友申请的医院跟我
的那些交集很少。
同时,到这些医院面试内科的人条件都很好,我几乎没见过有step1、2分数低于90
分的。 感觉我好像刚好过了面试分数线。面试儿科的时候发现,如果要H1的,分数基
本大于90;有GC的,80多分就够了。而且一般毕业年限要求较高。
很多人都发现今年的match比往年难了很多,我觉得不完全是谣言。其中最重要的原
因是英国对外国医生政策的改变。我面试的时候遇到很多在英国当医生的,他们英国经
历很有优势,语言是完全没问题,而且都毕业不久。这些对我们,特别是需要H1的人,
真的是很大的威胁。Match的确越来越不容易。希望我几个朋友在这几天的scramble能找到位置。
虽然现在还不知道最后去哪,去哪个科室都不知道,但我还是很为自己感到欣慰。
两年半下来,尝尽了酸甜苦辣。但只要坚持,我相信梦想还是能最终实现的。
祝大家好运!最近较有空,会尽量回答大家的问题。
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Sep 19 18:54:19 2007), 转信
CK的体会
刚刚拿到成绩,比我step 1 的成绩还高了4分。我复习时的感觉并不很好,但是箭在弦
上,无法再等下去了。看来大家都说“CK要容易一些”还是有道理的。也算是让我混过
来了。从开始准备step 1,到考完CK,刚好是一年多一点点。很高兴这一部分算是告一
段落了。非常感谢我家LD的大力支持,不然考好成绩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在本版灌水也
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非常有效得减低了我的焦虑程度,让我维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希望我的一点体会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祝大家一切顺利,梦想成真。
复习过程概要: 从四月中旬开始,到8月25日考试;中间用了一个月准备CS。总共用了
三个月半吧。在这期间,我总共去了三个地方做observership,两个是病理的,一个是
内科的,前后历时三个月吧。内科的这个主要是为了准备CS。最忙的时候一周有四天早
晨要去医院。这样头天晚上必须10点钟收工,这样每一晚上就少了两个小时学习时间。
这也是为什么老觉得时间不够的一个原因。
做题的成绩:UW 65%; USMLE CD: 42, 41,41;
复习流程和材料:
一开始先看了一遍Crash CK,然后开始 Kaplan notes,中间做了80% 的kaplan Qbook
,正确率大约70%。Kaplan notes第一遍还差一点的时候,就停下来准备CS . 等六月初
考完CS,觉得前面看的书忘掉了不少,又看了一遍Crash CK。因为时间不多了, 就订
了2个月的UW开始做题. UW我都是每次做46题,计时模式。一开始做的不顺,好多50-60
%之间的。我前半程的平均正确率只有62%。还好后一半好一些,最后的总平均是65%.
做UW的过程中又带着把Kaplan notes粗粗看了一遍。
还剩最后一个月的时候,我注意到jimmyzhang的经验里给secrets很高的评价。翻开一
看,果然都是重点,赶紧看完一遍。在临考前的三天里又看了一遍。Secrets写得很好
,能让你很舒服的读下来。我也强力推荐。
Crash CK: 虽然这本书我最先看,看了两遍,但是后来就没再看。因为这本书里的内
容不太对UW的题路。比如讲治疗的时候,就简单一句。不象UW里面,使劲考你什么情况
下该干什么,比如外伤的病人,什么时候该观察,什么时候该穿刺,什么时候该影像学
检查,什么时候该剖腹探查。当时就是想如何把UW分数提上去一些,所有把Crash CK给
抛弃了。
Kaplan Q bank: 我用tutor的模式看了四分之一的样子,实在是没有时间了。如果能
都看完肯定是有帮助的。
FA: 我看了大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内容。没时间看完。觉得有的章节写得还好,
有的地方真是读不下去。
自己的笔记:多记笔记,这样临考前可以帮你记住很多东西。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NBME没有花钱去做,因为反正也不想延期了。
真题的感觉:kaplan 和UW都和真题不象。我个人的体会(加上一点点猜想): NBME和
usmle CD上的题和真题最接近。说接近,不是指难易程度。大家都说NBME和usmle CD都
比真题要容易一些吧,这点上我也不反对。我个人觉得做做NBME和usmle CD的题,可以
帮助纠正UW的思路。UW拐太多的弯弯,弄得我都偏执狂。所以考前我会把NBME和usmle
CD上做错的题看一遍,仔细体会usmle要考得是什么,自己为什么会按照UW的风格而想
偏了。
考试当天:CK整体上比step 1 感觉要放松很多。中午带的还是从韩国店里买来的sushi
。 如果你喜欢的话,sushi是很好的考试食物。米饭适合我们中国人的口味(当然只吃
面食的同学除外),有飯有菜,不油腻,吃起来方便(可以上手)。强力推荐。拿到的
还是同一个locker。看到有其他5个人一起考CK,估计都是美国的三年级学生。我基本
上是每个block出来休息放松几分钟。时间上没觉得不够,我都是有5-10分钟的检查时
间。长题有,但是不多。午饭之后开始少量喝点red bull,以减轻疲劳。下午再进食一
些巧克力。
提醒大家一点:因为现在有多媒体题,开始之前检查一下耳机的音量。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很多人觉得我速度很快,毕业不到3年就完成了USMLE的考试和match。其实不然,和大
家一样,我也是一步步慢慢地一路走来。对我来说,这两年半却是那样的痛苦和漫长。
1,了解USMLE。
开始什么也不知道,决定考试也费了点周折。然后慢慢的,通过google搜索了关于
中国人考医生执照的网站,慢慢了解了一些关于USMLE的信息。后来每天都泡在usmle.
net的论坛。跟老公两人把ECFMG的网站研究了几遍,确定了考试的条件。2004年的11月
按照网上的推荐,我从图书馆借来了几本BRS的书。 开始真的很痛苦,医学单词全都不
认识。一本薄薄的书我看了将近一个月,当是学习医学单词和提高英语阅读能力了。犹
豫了半年才决定一心考试。
2,step1(Oct 2005)
2005年4月才终于买了2001年Kanplan notes,开始正式准备step1。后来觉得其实
只要kaplan notes+ first Aid+ Gonjan notes + Qbank (我觉得这个需要花钱买
online的比较好)。我自己的目标不是很高,只求90分以上就够了。经过多次延期,直
到了10月底,才完成了step1。
在家全职读书,是超级郁闷加无聊的。我一天下来很难看书10小时的,周末就更少
了。 我总是觉得如果有份工作或上课的,虽然累一些,但我的效率会高很多。我生性
贪玩,这样孤独备考实在是痛苦不堪。
3,step2(May 2006)
考过step1,准备step2就容易了很多。这次就只看kaplan+UW,这次没看FA。后来
居然考了个跟step1一模一样的成绩。
4,CS(July 2006)
我英语基础一般,来美国后又都是闭门读书,CS的确是我最难的一关。但没关系,
我就把UW背下来,多跟老公练习几次。口语提高了不少,也顺利过关了。同时我去当地
的社区大学上了英语发音班,英语也相应有所提高。
5,USCE
考完step2后,我找了当地的group clinic(诊所)做observership。 我觉得这经历帮助很
大,那些美国医生也很乐意带我,给我很多机会问病史和查体。后来的CS考试,面对病人我就没
那么紧张了。没病人的时候,还可以跟他们聊天练口语,呵呵。当然,更重要的是两个月后,我就赚了三份很不错的推荐信。面试的时候
,这个经历给我很大的帮助。
6,申请(9/2006)
没有GC,申请的确难很多,也很盲目和痛苦。到处打听会提供H1的医院,查网页,发了
300多个email,打了无数个电话,才把大部分的医院各个要求弄好。不管档次多高,也不管
地方在哪,几乎是给H1,我符合要求的医院我都申请。IM、Peds 和FM,总共申请了124
个。毕业年限带来我最大的好处是面试机会多。我几个朋友各个条件都比我好,也有绿
卡,但就因为毕业年限问题,拿到的面试机会比我少很多。我最后拿到了22个面试,因
为时间安排,取消了4个面试。
7,step3(Oct 2006)
递上申请后,就开始急急忙忙地准备step3。目标较低,想争取面试时候拿到成绩。用了大概两个月时间。还好最后还是完成了任务。
8,面试和H1
我的面试基本遍布了半个美国,从11月到1月中旬,我几乎每个星期最少都得坐一两
次飞机。到处奔波的滋味比面试本身更加的辛苦。到最后我都决定即使还有面试,我也
放弃算了。期间的花费,就更加不敢考虑了。
面试的自我感觉还好,但我表现应该是不够突出。我从开始就很希望拿prematch的
,这也是我急着考step3的原因。但是,事与愿违,即使我去了second interview,到
了最后我还是没有prematch。我后来很失望,也很担心最后Match的结果,因为很多我去面试的医院已
经把很多位置给了prematch。
不得不说的是,会给H1的医院除了个别要求极高的极好医院(如哈佛)外,一般是
招不到很多美国学生的。我去了很多个医院基本是100%外国毕业的,甚至连faculty也
很多是IMG。其中最多的是印度人,中国人极少。其中有几家医院,居然说从来没面试
过中国人。说实在的,有部分program的名声很差。我那些有GC的朋友申请的医院跟我
的那些交集很少。
同时,到这些医院面试内科的人条件都很好,我几乎没见过有step1、2分数低于90
分的。 感觉我好像刚好过了面试分数线。面试儿科的时候发现,如果要H1的,分数基
本大于90;有GC的,80多分就够了。而且一般毕业年限要求较高。
很多人都发现今年的match比往年难了很多,我觉得不完全是谣言。其中最重要的原
因是英国对外国医生政策的改变。我面试的时候遇到很多在英国当医生的,他们英国经
历很有优势,语言是完全没问题,而且都毕业不久。这些对我们,特别是需要H1的人,
真的是很大的威胁。Match的确越来越不容易。希望我几个朋友在这几天的scramble能找到位置。
虽然现在还不知道最后去哪,去哪个科室都不知道,但我还是很为自己感到欣慰。
两年半下来,尝尽了酸甜苦辣。但只要坚持,我相信梦想还是能最终实现的。
祝大家好运!最近较有空,会尽量回答大家的问题。
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Sep 19 18:54:19 2007), 转信
CK的体会
刚刚拿到成绩,比我step 1 的成绩还高了4分。我复习时的感觉并不很好,但是箭在弦
上,无法再等下去了。看来大家都说“CK要容易一些”还是有道理的。也算是让我混过
来了。从开始准备step 1,到考完CK,刚好是一年多一点点。很高兴这一部分算是告一
段落了。非常感谢我家LD的大力支持,不然考好成绩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在本版灌水也
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非常有效得减低了我的焦虑程度,让我维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希望我的一点体会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祝大家一切顺利,梦想成真。
复习过程概要: 从四月中旬开始,到8月25日考试;中间用了一个月准备CS。总共用了
三个月半吧。在这期间,我总共去了三个地方做observership,两个是病理的,一个是
内科的,前后历时三个月吧。内科的这个主要是为了准备CS。最忙的时候一周有四天早
晨要去医院。这样头天晚上必须10点钟收工,这样每一晚上就少了两个小时学习时间。
这也是为什么老觉得时间不够的一个原因。
做题的成绩:UW 65%; USMLE CD: 42, 41,41;
复习流程和材料:
一开始先看了一遍Crash CK,然后开始 Kaplan notes,中间做了80% 的kaplan Qbook
,正确率大约70%。Kaplan notes第一遍还差一点的时候,就停下来准备CS . 等六月初
考完CS,觉得前面看的书忘掉了不少,又看了一遍Crash CK。因为时间不多了, 就订
了2个月的UW开始做题. UW我都是每次做46题,计时模式。一开始做的不顺,好多50-60
%之间的。我前半程的平均正确率只有62%。还好后一半好一些,最后的总平均是65%.
做UW的过程中又带着把Kaplan notes粗粗看了一遍。
还剩最后一个月的时候,我注意到jimmyzhang的经验里给secrets很高的评价。翻开一
看,果然都是重点,赶紧看完一遍。在临考前的三天里又看了一遍。Secrets写得很好
,能让你很舒服的读下来。我也强力推荐。
Crash CK: 虽然这本书我最先看,看了两遍,但是后来就没再看。因为这本书里的内
容不太对UW的题路。比如讲治疗的时候,就简单一句。不象UW里面,使劲考你什么情况
下该干什么,比如外伤的病人,什么时候该观察,什么时候该穿刺,什么时候该影像学
检查,什么时候该剖腹探查。当时就是想如何把UW分数提上去一些,所有把Crash CK给
抛弃了。
Kaplan Q bank: 我用tutor的模式看了四分之一的样子,实在是没有时间了。如果能
都看完肯定是有帮助的。
FA: 我看了大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内容。没时间看完。觉得有的章节写得还好,
有的地方真是读不下去。
自己的笔记:多记笔记,这样临考前可以帮你记住很多东西。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NBME没有花钱去做,因为反正也不想延期了。
真题的感觉:kaplan 和UW都和真题不象。我个人的体会(加上一点点猜想): NBME和
usmle CD上的题和真题最接近。说接近,不是指难易程度。大家都说NBME和usmle CD都
比真题要容易一些吧,这点上我也不反对。我个人觉得做做NBME和usmle CD的题,可以
帮助纠正UW的思路。UW拐太多的弯弯,弄得我都偏执狂。所以考前我会把NBME和usmle
CD上做错的题看一遍,仔细体会usmle要考得是什么,自己为什么会按照UW的风格而想
偏了。
考试当天:CK整体上比step 1 感觉要放松很多。中午带的还是从韩国店里买来的sushi
。 如果你喜欢的话,sushi是很好的考试食物。米饭适合我们中国人的口味(当然只吃
面食的同学除外),有飯有菜,不油腻,吃起来方便(可以上手)。强力推荐。拿到的
还是同一个locker。看到有其他5个人一起考CK,估计都是美国的三年级学生。我基本
上是每个block出来休息放松几分钟。时间上没觉得不够,我都是有5-10分钟的检查时
间。长题有,但是不多。午饭之后开始少量喝点red bull,以减轻疲劳。下午再进食一
些巧克力。
提醒大家一点:因为现在有多媒体题,开始之前检查一下耳机的音量。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
longbow (12345) 于 (Sat May 19 12:58:13 2007) 提到:
我成绩和版上的大部分人比起来, 真是不值一晒。真的, 我还在这版上没有见过
比我分数低的人。
我毕业快十年了, 成绩也只有七八十分。 没有绿卡, 可我最后去了我最想去的医院
做内科的住院医. 那家医院的最低要求是85分 in all steps.
我LD总是说, 世上有些人凭本事, 有些人凭运气, 而我就是凭运气的。 其实, 我
凭的也是本事。
世上的本事有很多种, 学得好, 考得好, 是本事。 可是, 这个世界是由各式各样
的人组成的, 而你自己也是其中之一。 所以我认为把握自己及与人相处的本领, 才
是最大的本事。
把握自己, 这样才能在困境中看到自己的长处,冷静的找到一条可行之路,保持乐观
,健康的心态, 这是素质。 而人相处的本领就是寻找机遇的本领, 能使你事半功倍
,这是本事。 人情通达即学问嘛。
看到很多人来这里问, 我这样的成绩,希望有多大。 其实,每个人的情况多不一样,
而这世上又有谁能预料未来呢?诸葛亮都说了“夫難平者,事也。。。至於成敗利鈍
,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所以我们只是要找出下一步我们需要做什麽, 怎样才能在
现有的情况下把下一步做好。就像煮石头汤,一步一步来。 把自己能把握住的事情一
定要做好,自己把握不住的,就不要去担忧了。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既然成事在天
,我们有为什麽要为最后的结果焦虑不安呢。就让老天爷去管就好了
我毕业於国内一所很一般的医学院, 当年考G也就是刚刚过2000, 可这并不妨碍我在
一月份就开始拿到录取。 我刚到的时候是中国人里面分数最低的, 可我三年半就拿到
了博士, 也考完了board。
我参加今年的match,拿到5个interview。 3个pathology, 2个IM。面试其实和谈恋爱
一样,太木纳, 太热情, 都不好。有些人在面试的时候急切想知道PD的看法, 见
interviewer就狂拍, 见interviewees就想套别人的底细。其实这又何必。 就和追女
孩子一样, 跑的最勤的, 最帅的并不一定是胜利者。 矜持一点, 有点素质好不好。
三月份的我没有match上, 我老板也没有钱了。 我要找新的实验室, 要计划抽时间做
observation 。这是我最困难的一段时间。我找到了新老板,告诉他我的计划。和他商
量定了我的工作安排。然后我就找我们学校的pathology 和 family要求做observation
。
我们的IM根本就不给observation。 Pathology按道理也不给做。 但我找到他们的PD,
没有要求做observation。 我问他能不能旁听他们的morning lectures。 开始旁听后
我就和他们的attending以及senior residents 混熟了, 然后, 我就说我去你们实验
室看看嘛, 这样, 就算是拿到了observation。
Family 的人倒是挺热情的, 二话没说就给了observation. 这样, 我周六, 周日,
周一上午在 Family,周三, 周五在pathology。
做observation 时候, 多和大家聊聊, 不懂得就问, 有时候遇到他们也不清楚的时
候, 你可以主动要求去查文献, 然后在第二天做一个小talk。 这样一来二去, 他们
就会把你看成自己人了。
以前rank我的几个program的PD都对我印象不错, 四月底的时候, 我给他们发了email
, 问他们有没有openings。 很幸运,到此, 石头汤就煮好了。
LD一直说我运气。 其实着又何尝不是我努力的结果。 其实即使没有这个机会, 我也
一定能在8,9月的时候把我们学校的pathology 或family 的outside match 搞定。
很多开起来不可能的事情,你要是能象庖丁解牛一样把它分解开,一步一步慢慢来,就
像煮石头汤那样,成功也许就离你不远了。
☆─────────────────────────────────────☆
jimmyzhang (jimmy) 于 (Sat May 19 13:51:49 2007) 提到:
GREAT JOB!
-------------
把握自己, 这样才能在困境中看到自己的长处,冷静的找到一条可行之路,保持乐观
,健康的心态, 这是素质。 而人相处的本领就是寻找机遇的本领, 能使你事半功倍
,这是本事。 人情通达即学问嘛。
-------------
☆─────────────────────────────────────☆
dokknife (力刀) 于 (Sat May 19 14:54:18 2007) 提到:
Excellent post!!!
I really like this post and expect more people write their experience--no matter
success like this LZ's stories or failure--all will benefit others, vise
versa benefit yourself--if more people join the discussion and analyse why
someone success and why I failed.
As th LZ's vivid stories, scores is a big issue, BUT not an absolute factor
determining your future in match.
I myself step 1/2 were just passed the line--no more 1 point and no less one
, now I graduated and will start my pathologist career after June.
I really hope those older graduates with low scores in step 1/2 Never give
up and try more harder, and act smarter like this LZ did, you will have
chance. Opportunity will not knock your door and fall in your hand if you
don't try and struggle enough and prepare well.
I greatly appreciate this LZ's contribution, and expect more successors do
so to help more new comers in their struggling for USMLE or match.
Thanks longbow !
dok
☆─────────────────────────────────────☆
yeye (叶叶) 于 (Sat May 19 15:45:25 2007) 提到:
先恭喜LZ。
再谢谢LZ的好文章!获益匪浅,获益匪浅!
强烈推荐收入精华区!
【 在 longbow (12345)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成绩和版上的大部分人比起来, 真是不值一晒。真的, 我还在这版上没有见过
: 比我分数低的人。
: 我毕业快十年了, 成绩也只有七八十分。 没有绿卡, 可我最后去了我最想去的医院
: 做内科的住院医. 那家医院的最低要求是85分 in all steps.
: 我LD总是说, 世上有些人凭本事, 有些人凭运气, 而我就是凭运气的。 其实, 我
: 凭的也是本事。
: 世上的本事有很多种, 学得好, 考得好, 是本事。 可是, 这个世界是由各式各样
: 的人组成的, 而你自己也是其中之一。 所以我认为把握自己及与人相处的本领, 才
: 是最大的本事。
: 把握自己, 这样才能在困境中看到自己的长处,冷静的找到一条可行之路,保持乐观
: ...................
☆─────────────────────────────────────☆
luckyal (pediatrics) 于 (Sat May 19 18:29:07 2007) 提到:
恭喜恭喜!
真的很不简单!
☆─────────────────────────────────────☆
acne (大繁若简,大成若缺,大智若愚) 于 (Sat May 19 18:41:27 2007) 提到:
很是鼓舞人啊!当医生与人打交道是很重要的一项技能,没有这个,分数再高也没有用
。有空再写写面试的经历吧。:-)
【 在 longbow (12345)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成绩和版上的大部分人比起来, 真是不值一晒。真的, 我还在这版上没有见过
: 比我分数低的人。
: 我毕业快十年了, 成绩也只有七八十分。 没有绿卡, 可我最后去了我最想去的医院
: 做内科的住院医. 羌乙皆旱淖畹鸵笫?5分 in all steps.
: 我LD总是说, 世上有些人凭本事, 有些人凭运气, 而我就是凭运气的。 其实, 我
: 凭的也是本事。
: 世上的本事有很多种, 学得好, 考得好, 是本事。 可是, 这个世界是由各式各样
: 的人组成的, 而你自己也是其中之一。 所以我认为把握自己及与人相处的本领, 才
: 是最大的本事。
: 把握自己, 这样才能在困境中看到自己的长处,冷静的找到一条可行之路,保持乐观
: ...................
☆─────────────────────────────────────☆
acne (大繁若简,大成若缺,大智若愚) 于 (Sat May 19 18:47:22 2007) 提到:
"Some PDs prefer PhDs with low scores"?
我师兄和我说,我们学校Ph.D.考试就没下90的。虽说Ph.D. degree可能占点便宜,
但是大家分数并不低啊。
【 在 strongman (man) 的大作中提到: 】
: People say PhD makes a big difference in Path, IM, and Neurology nowadays.
: Some PDs prefer PhDs with low scores, because it makes their program look
: nicer academically.
☆─────────────────────────────────────☆
ranidy (ranidy) 于 (Sat May 19 19:58:47 2007) 提到:
支持楼主~ 这才是正真有价值的帖子~!!!!
☆─────────────────────────────────────☆
XIAOYIUS (xiaoyius) 于 (Sat May 19 20:11:21 2007) 提到:
牛!!!
应该来讲讲怎么和人打交道.
☆─────────────────────────────────────☆
XIAOYIUS (xiaoyius) 于 (Sat May 19 20:18:41 2007) 提到:
赫赫,他没有调查清楚.
【 在 acne (大繁若简,大成若缺,大智若愚) 的大作中提到: 】
: "Some PDs prefer PhDs with low scores"?
: 我师兄和我说,我们学校Ph.D.考试就没下90的。虽说Ph.D. degree可能占点便宜,
: 但是大家分数并不低啊。
☆─────────────────────────────────────☆
usmle (付出总有回报) 于 (Sat May 19 21:06:15 2007) 提到:
赞,会和人打交道,make connections. 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了,其他的,过线就行。这
个在哪儿都行得通。
但是我的弱项,不会说话,马屁经常拍在马腿上。不知道怎么是好。郁闷。
【 在 longbow (12345)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成绩和版上的大部分人比起来, 真是不值一晒。真的, 我还在这版上没有见过
: 比我分数低的人。
: 我毕业快十年了, 成绩也只有七八十分。 没有绿卡, 可我最后去了我最想去的医院
: 做内科的住院医. 那家医院的最低要求是85分 in all steps.
: 我LD总是说, 世上有些人凭本事, 有些人凭运气, 而我就是凭运气的。 其实, 我
: 凭的也是本事。
: 世上的本事有很多种, 学得好, 考得好, 是本事。 可是, 这个世界是由各式各样
: 的人组成的, 而你自己也是其中之一。 所以我认为把握自己及与人相处的本领, 才
: 是最大的本事。
: 把握自己, 这样才能在困境中看到自己的长处,冷静的找到一条可行之路,保持乐观
: ...................
☆─────────────────────────────────────☆
usmle (付出总有回报) 于 (Sat May 19 21:08:15 2007) 提到:
楼主最后去的program是你平时做observership的吗?否则在短短的面试中这个石头汤怎
么熬?
【 在 longbow (12345)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成绩和版上的大部分人比起来, 真是不值一晒。真的, 我还在这版上没有见过
: 比我分数低的人。
: 我毕业快十年了, 成绩也只有七八十分。 没有绿卡, 可我最后去了我最想去的医院
: 做内科的住院医. 那家医院的最低要求是85分 in all steps.
: 我LD总是说, 世上有些人凭本事, 有些人凭运气, 而我就是凭运气的。 其实, 我
: 凭的也是本事。
: 世上的本事有很多种, 学得好, 考得好, 是本事。 可是, 这个世界是由各式各样
: 的人组成的, 而你自己也是其中之一。 所以我认为把握自己及与人相处的本领, 才
: 是最大的本事。
: 把握自己, 这样才能在困境中看到自己的长处,冷静的找到一条可行之路,保持乐观
: ...................
☆─────────────────────────────────────☆
usmle (付出总有回报) 于 (Sat May 19 21:11:40 2007) 提到:
天哪,3年半拿了phd还把board考完了,滔滔江水~~
【 在 longbow (12345)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成绩和版上的大部分人比起来, 真是不值一晒。真的, 我还在这版上没有见过
: 比我分数低的人。
: 我毕业快十年了, 成绩也只有七八十分。 没有绿卡, 可我最后去了我最想去的医院
: 做内科的住院医. 那家医院的最低要求是85分 in all steps.
: 我LD总是说, 世上有些人凭本事, 有些人凭运气, 而我就是凭运气的。 其实, 我
: 凭的也是本事。
: 世上的本事有很多种, 学得好, 考得好, 是本事。 可是, 这个世界是由各式各样
: 的人组成的, 而你自己也是其中之一。 所以我认为把握自己及与人相处的本领, 才
: 是最大的本事。
: 把握自己, 这样才能在困境中看到自己的长处,冷静的找到一条可行之路,保持乐观
: ...................
☆─────────────────────────────────────☆
harris (anesthesia) 于 (Sat May 19 21:50:01 2007) 提到:
佩服得无体投地:
1,三年半那到phd同时考完usmle
2,今年内科unfilled position 非常之少, match day 之后两天内迅速被添满, 我
一哥们进入scramble当天fax, 打电话,所有program 均告知位置已满。 没有内部
connection scramble 是几乎不可能的。你在四月底仅仅发email 就得到offer, 老兄
, 你何止运气好, 简直是太幸运了
3,内科有两个免试, 最多有两个program rank 你, 就有一个program 在四月底给你
一个位置, 考虑到今年match的形势,只有一句话, 你简直太幸运了
4, 你三年半就读完phd和考完usmle, 那么毕业后另外7年一定在国内干临床吧, 我乡
这种临床经验一定起了很大的作用。
☆─────────────────────────────────────☆
ranidy (ranidy) 于 (Sat May 19 21:50:50 2007) 提到:
" 三年半就拿到了博士, 也考完了board." ~ 楼主,请问为什么会这么快呢~ 是不是
你的major的原因~?
☆─────────────────────────────────────☆
usmle (我和我追逐的梦) 于 (Sat May 19 21:53:49 2007) 提到:
新一代的偶像又诞生了,偶们版总是不缺牛人。
【 在 ranidy (ranidy) 的大作中提到: 】
: " 三年半就拿到了博士, 也考完了board." ~ 楼主,请问为什么会这么快呢~ 是不是
: 你的major的原因~?
☆─────────────────────────────────────☆
longbow (12345) 于 (Sat May 19 22:01:47 2007) 提到:
我最后去的program不是我做observation的program
在面试的时候, 有些问题是不能按字面去回答的, interviewer 想知道的有时其实并
不是问题字面上的意思。你要明白他到底想知道什么,这样才好回答。 就像刚开始谈
恋爱的恋人一样, 说的和心里想的, 有时候并不是一回事。
然后你最好找到他感兴趣的话题, research 或 生活话题,要让他 feel easy。从
interviewer 的角色中出来, 打开话匣子。
☆─────────────────────────────────────☆
acne (大繁若简,大成若缺,大智若愚) 于 (Sat May 19 22:42:46 2007) 提到:
我能猜出你是谁了。:-)
【 在 XIAOYIUS (xiaoyius) 的大作中提到: 】
: 赫赫,他没有调查清楚.
☆─────────────────────────────────────☆
acne (大繁若简,大成若缺,大智若愚) 于 (Sat May 19 22:45:24 2007) 提到:
举几个具体例子吧,让我们学习一下。怎么操作的?
【 在 longbow (12345)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最后去的program不是我做observation的program
: 在面试的时候, 有些问题是不能按字面去回答的, interviewer 想知道的有时其实并
: 不是问题字面上的意思。你要明白他到底想知道什么,这样才好回答。 就像刚开始谈
: 恋爱的恋人一样, 说的和心里想的, 有时候并不是一回事。
: 然后你最好找到他感兴趣的话题, research 或 生活话题,要让他 feel easy。从
: interviewer 的角色中出来, 打开话匣子。
☆─────────────────────────────────────☆
XIAOYIUS (xiaoyius) 于 (Sun May 20 00:14:28 2007) 提到:
hehe,if that makes u feel good.:))
【 在 acne (大繁若简,大成若缺,大智若愚)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能猜出你是谁了。:-)
☆─────────────────────────────────────☆
Yiboard (Yiboard) 于 (Sun May 20 00:16:43 2007) 提到:
太牛了!
我简直要崇拜LZ!经历过太多磨难,我总觉得自己的魄力,冒险精神少有人及.在西南时,
即使王晓东这样的大牛,我都敢说把他放在我同样的环境中,他未必能来美国,没人说我
吹牛!
但我相信,即使楼主在我的环境中,也会成功得多,与人打交道的能力才是成功的第一要
素. 望LZ不吝赐教,让我等多些经验.
☆─────────────────────────────────────☆
ranidy (ranidy) 于 (Sun May 20 00:27:22 2007) 提到:
【 在 Yiboard (Yiboard) 的大作中提到: 】
: 太牛了!
: 我简直要崇拜LZ!经历过太多磨难,我总觉得自己的魄力,冒险精神少有人及.在西南时,
: 即使王晓东这样的大牛,我都敢说把他放在我同样的环境中,他未必能来美国,没人说我
: 吹牛!
: 但我相信,即使楼主在我的环境中,也会成功得多,与人打交道的能力才是成功的第一要
: 素. 望LZ不吝赐教,让我等多些经验.
你太自以为是了吧~??你和王晓东很熟~??你的环境有啥了不起~ 我的环境更强~
☆─────────────────────────────────────☆
jl0913 (who cares) 于 (Sun May 20 02:54:03 2007) 提到:
恭喜~
【 在 longbow (12345)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成绩和版上的大部分人比起来, 真是不值一晒。真的, 我还在这版上没有见过
: 比我分数低的人。
: 我毕业快十年了, 成绩也只有七八十分。 没有绿卡, 可我最后去了我最想去的医院
: 做内科的住院医. 那家医院的最低要求是85分 in all steps.
: 我LD总是说, 世上有些人凭本事, 有些人凭运气, 而我就是凭运气的。 其实, 我
: 凭的也是本事。
: 世上的本事有很多种, 学得好, 考得好, 是本事。 可是, 这个世界是由各式各样
: 的人组成的, 而你自己也是其中之一。 所以我认为把握自己及与人相处的本领, 才
: 是最大的本事。
: 把握自己, 这样才能在困境中看到自己的长处,冷静的找到一条可行之路,保持乐观
: ...................
☆─────────────────────────────────────☆
billinmon (billinmon) 于 (Sun May 20 12:09:00 2007) 提到:
☆─────────────────────────────────────☆
cedarriver (cedar) 于 (Sun May 20 18:56:43 2007) 提到:
【 在 longbow (12345)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成绩和版上的大部分人比起来, 真是不值一晒。真的, 我还在这版上没有见过
: 比我分数低的人。
: 我毕业快十年了, 成绩也只有七八十分。 没有绿卡, 可我最后去了我最想去的医院
: 做内科的住院医. 那家医院的最低要求是85分 in all steps.
: 我LD总是说, 世上有些人凭本事, 有些人凭运气, 而我就是凭运气的。 其实, 我
: 凭的也是本事。
: 世上的本事有很多种, 学得好, 考得好, 是本事。 可是, 这个世界是由各式各样
: 的人组成的, 而你自己也是其中之一。 所以我认为把握自己及与人相处的本领, 才
~~~~~~~~~~~~~~~~~~~~~~~~~~~~~~~~~~~~~~~~~~~~~~~~~~~~~~~~~~~~~~~~~~~~~~~~~
这个本领远比考的好来的重要。
: 是最大的本事。
: 把握自己, 这样才能在困境中看到自己的长处,冷静的找到一条可行之路,保持乐观
: ...................
☆─────────────────────────────────────☆
OldMcDonald (farmer) 于 (Sun May 20 19:22:50 2007) 提到:
恭喜LZ
赞助链接
将您的链接放在这儿
[返回]
版权所有 - 未名空间(mitbbs.com)- since 1996
Site Map - Contact Us - Terms and Conditions - Privacy Policy
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Oct 7 14:11:38 2007)
第二年申请了,现在总算有了个结果,拿到PREMATCH了。感觉复杂,一是高兴自己的辛
勤终于有了些回报,但也惆怅未来的路还很远很有挑战性。前辈老刀医生的经历给了我
很多的鼓励,他有关如何面试的指导文章堪称经典,对我帮助良多,在此特别致谢!
老刀大哥回信中鼓励我把自己的经验写下,或许对大家有些帮助。我不觉得一次的成功
会让我有了资格指导别人,网上的都是中国精英中的精英,但是想到有些细节或许真能
给人些灵感也未可知,所以还是觉得有必要写一写。但是,再次强调,老刀大哥的文章
才是教科书,大家不可错过!
本人毕业已十多年,无任何临床经验。个人资料我只想透露这个,至于其他如match 哪
里,何专业,考分等,就不想提了,毕竟这是网上,是很开放的门户,再说,那些信息
并不重要。
先说整个考Board 做医生过程的感觉:成功率很高,值得一搏(试)。学弟学妹们(这
里不会有我的学长了),不要再犹豫,今天就去买好材料,开始看书。这是个很real
的追求,我看我周围的人几乎没有没match上的。
整个过程的重点:考出好成绩!有人说分数不是所有,但我看来几乎是所有。“分数是
硬道理”。对还未考的同道,如果再给一年的时间,你能从85提高到95,那就花这一年
去考95。有了过硬的分数,后面的申请和面试会变得很不重要,一切都会很轻松。再说
,整个过程,就考试这环节是控制在你手里的,是你唯一可以努力的地方,千万不可大
意!
这次面试PD和CHAIR,PD五十多的样子,CHAIR则象过七十了:
PD主要的提问:
1) why this specialty? 我有过几次面试,此问题每次必问,大家一定要好好准备。
答案必须是personal,千万不要喊口号式的,我感觉最好有个人经历,有故事是上佳,
但不能编造,必须是真的。一般PD都有很长时间的面试经历,同样问题问过上千甚至几
千人,编造的东西他一听就知,千万不要想到骗得了他。一句话,要genuine,你就是
你,谁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2)tell me about yourself? 很关键的问题,答案决定后面的问题。我是从CV入手回
答这问题,即那里出生,那里成长,那里教育,现在干什么活等。
3)tell me about your research? 我在回答上个问题是,最后谈到research,因此转
到这问题。非常非常重要的时候。CMG大多是在做research的,一定要有能力把自己做
的东西用laymen term讲清楚,考验你的语言能力的时候,若你做不到让他明白你的
research,我想该是回家的时候了。与不懂你专业的人好好练练,要人懂,也要人觉得
很有趣,不容易啊。
4)you haven't practiced clinical medicine for so long, how do you think
about it? 我的致命缺点,我没多说,只是说我看到很多人能转变得很好,我相信对我
也不是问题等等
5)You are doing very good in research, why clinical now? why this year in
particular?很有趣的问题,我预先没准备,不容易回答。具体回答不和大家分享了,
大家自己想个好的。不过我如实回答了自己的想法。
就这几问题,然后PD自己介绍program,我不时记得插入comment 和问题。
最后,问我有什么问题?我问了两个问题,系里有多少IMGS,你如何评价他们等。问题
一定要问的,大家要想一些独特的问题,但不要不合适问题哦。
然后chief resident 带我tour hospital. 问了她很多具体问题。
Chair 面试:
老头很幽默,看着我的CV一上来:have we met in Shanghai? 我愣一会,好在我平时
也喜欢幽默,便来句:yes, I remember you, Dr. xx.他也笑了,气氛顿时变得很轻松
。后面竟没有任何问题了。我们在谈中国,谈上海,谈上海的西式建筑,长城,悠久历
史等。他没去过中国,我就说很值得去的,我可以做你导游啊。他提到他有两个mentor
, 是极端优秀的医生,就是从上海来的,现在都过九十了。我想他肯定为此对我有不少
好感。真要感谢这两位老前辈了。各位以后要努力啊,展现中国人的优秀,做他们的
mentor, 改变他们的看法,后人会受益无穷的。
最后,chair 告别时说,要是我们招了你,你得带我到中国去,deal? 我说:deal.面
试结束。很开心的交谈!真是老刀大哥说的,chair 只想吹牛,不问问题的。但其难度
其实比回答问题要难得多,考验语言能力,及人生经验等。要让他们吹得开心真不是件
轻松的事,也想不到诀窍。唯一我想说的是,不要怕chair, 若能平等视之,就能表现
好的。
想说的就这些。我知道,和PD或chair的面试一般都会很顺利,因为他们会有很强的面
试技巧。但是,要是和年轻的attending 面试,难度很大很大。他们有时比你还紧张,
很容易陷入Q-A的被动局面,我去年就有过。那是个不一样的课题,我也不知如何能做
好,老刀大哥好象也没提到这问题。有经验对付年轻attending 面试的同道,一定要上
来指导指啊。因为确实很多时候会是这些人在面试
要问我面试的关键,那会是:精心准备and Be yourself!
--
longbow (12345) 于 (Sat May 19 12:58:13 2007) 提到:
我成绩和版上的大部分人比起来, 真是不值一晒。真的, 我还在这版上没有见过
比我分数低的人。
我毕业快十年了, 成绩也只有七八十分。 没有绿卡, 可我最后去了我最想去的医院
做内科的住院医. 那家医院的最低要求是85分 in all steps.
我LD总是说, 世上有些人凭本事, 有些人凭运气, 而我就是凭运气的。 其实, 我
凭的也是本事。
世上的本事有很多种, 学得好, 考得好, 是本事。 可是, 这个世界是由各式各样
的人组成的, 而你自己也是其中之一。 所以我认为把握自己及与人相处的本领, 才
是最大的本事。
把握自己, 这样才能在困境中看到自己的长处,冷静的找到一条可行之路,保持乐观
,健康的心态, 这是素质。 而人相处的本领就是寻找机遇的本领, 能使你事半功倍
,这是本事。 人情通达即学问嘛。
看到很多人来这里问, 我这样的成绩,希望有多大。 其实,每个人的情况多不一样,
而这世上又有谁能预料未来呢?诸葛亮都说了“夫難平者,事也。。。至於成敗利鈍
,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所以我们只是要找出下一步我们需要做什麽, 怎样才能在
现有的情况下把下一步做好。就像煮石头汤,一步一步来。 把自己能把握住的事情一
定要做好,自己把握不住的,就不要去担忧了。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既然成事在天
,我们有为什麽要为最后的结果焦虑不安呢。就让老天爷去管就好了
我毕业於国内一所很一般的医学院, 当年考G也就是刚刚过2000, 可这并不妨碍我在
一月份就开始拿到录取。 我刚到的时候是中国人里面分数最低的, 可我三年半就拿到
了博士, 也考完了board。
我参加今年的match,拿到5个interview。 3个pathology, 2个IM。面试其实和谈恋爱
一样,太木纳, 太热情, 都不好。有些人在面试的时候急切想知道PD的看法, 见
interviewer就狂拍, 见interviewees就想套别人的底细。其实这又何必。 就和追女
孩子一样, 跑的最勤的, 最帅的并不一定是胜利者。 矜持一点, 有点素质好不好。
三月份的我没有match上, 我老板也没有钱了。 我要找新的实验室, 要计划抽时间做
observation 。这是我最困难的一段时间。我找到了新老板,告诉他我的计划。和他商
量定了我的工作安排。然后我就找我们学校的pathology 和 family要求做observation
。
我们的IM根本就不给observation。 Pathology按道理也不给做。 但我找到他们的PD,
没有要求做observation。 我问他能不能旁听他们的morning lectures。 开始旁听后
我就和他们的attending以及senior residents 混熟了, 然后, 我就说我去你们实验
室看看嘛, 这样, 就算是拿到了observation。
Family 的人倒是挺热情的, 二话没说就给了observation. 这样, 我周六, 周日,
周一上午在 Family,周三, 周五在pathology。
做observation 时候, 多和大家聊聊, 不懂得就问, 有时候遇到他们也不清楚的时
候, 你可以主动要求去查文献, 然后在第二天做一个小talk。 这样一来二去, 他们
就会把你看成自己人了。
以前rank我的几个program的PD都对我印象不错, 四月底的时候, 我给他们发了email
, 问他们有没有openings。 很幸运,到此, 石头汤就煮好了。
LD一直说我运气。 其实着又何尝不是我努力的结果。 其实即使没有这个机会, 我也
一定能在8,9月的时候把我们学校的pathology 或family 的outside match 搞定。
很多开起来不可能的事情,你要是能象庖丁解牛一样把它分解开,一步一步慢慢来,就
像煮石头汤那样,成功也许就离你不远了。
☆─────────────────────────────────────☆
jimmyzhang (jimmy) 于 (Sat May 19 13:51:49 2007) 提到:
GREAT JOB!
-------------
把握自己, 这样才能在困境中看到自己的长处,冷静的找到一条可行之路,保持乐观
,健康的心态, 这是素质。 而人相处的本领就是寻找机遇的本领, 能使你事半功倍
,这是本事。 人情通达即学问嘛。
-------------
☆─────────────────────────────────────☆
dokknife (力刀) 于 (Sat May 19 14:54:18 2007) 提到:
Excellent post!!!
I really like this post and expect more people write their experience--no matter
success like this LZ's stories or failure--all will benefit others, vise
versa benefit yourself--if more people join the discussion and analyse why
someone success and why I failed.
As th LZ's vivid stories, scores is a big issue, BUT not an absolute factor
determining your future in match.
I myself step 1/2 were just passed the line--no more 1 point and no less one
, now I graduated and will start my pathologist career after June.
I really hope those older graduates with low scores in step 1/2 Never give
up and try more harder, and act smarter like this LZ did, you will have
chance. Opportunity will not knock your door and fall in your hand if you
don't try and struggle enough and prepare well.
I greatly appreciate this LZ's contribution, and expect more successors do
so to help more new comers in their struggling for USMLE or match.
Thanks longbow !
dok
☆─────────────────────────────────────☆
yeye (叶叶) 于 (Sat May 19 15:45:25 2007) 提到:
先恭喜LZ。
再谢谢LZ的好文章!获益匪浅,获益匪浅!
强烈推荐收入精华区!
【 在 longbow (12345)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成绩和版上的大部分人比起来, 真是不值一晒。真的, 我还在这版上没有见过
: 比我分数低的人。
: 我毕业快十年了, 成绩也只有七八十分。 没有绿卡, 可我最后去了我最想去的医院
: 做内科的住院医. 那家医院的最低要求是85分 in all steps.
: 我LD总是说, 世上有些人凭本事, 有些人凭运气, 而我就是凭运气的。 其实, 我
: 凭的也是本事。
: 世上的本事有很多种, 学得好, 考得好, 是本事。 可是, 这个世界是由各式各样
: 的人组成的, 而你自己也是其中之一。 所以我认为把握自己及与人相处的本领, 才
: 是最大的本事。
: 把握自己, 这样才能在困境中看到自己的长处,冷静的找到一条可行之路,保持乐观
: ...................
☆─────────────────────────────────────☆
luckyal (pediatrics) 于 (Sat May 19 18:29:07 2007) 提到:
恭喜恭喜!
真的很不简单!
☆─────────────────────────────────────☆
acne (大繁若简,大成若缺,大智若愚) 于 (Sat May 19 18:41:27 2007) 提到:
很是鼓舞人啊!当医生与人打交道是很重要的一项技能,没有这个,分数再高也没有用
。有空再写写面试的经历吧。:-)
【 在 longbow (12345)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成绩和版上的大部分人比起来, 真是不值一晒。真的, 我还在这版上没有见过
: 比我分数低的人。
: 我毕业快十年了, 成绩也只有七八十分。 没有绿卡, 可我最后去了我最想去的医院
: 做内科的住院医. 羌乙皆旱淖畹鸵笫?5分 in all steps.
: 我LD总是说, 世上有些人凭本事, 有些人凭运气, 而我就是凭运气的。 其实, 我
: 凭的也是本事。
: 世上的本事有很多种, 学得好, 考得好, 是本事。 可是, 这个世界是由各式各样
: 的人组成的, 而你自己也是其中之一。 所以我认为把握自己及与人相处的本领, 才
: 是最大的本事。
: 把握自己, 这样才能在困境中看到自己的长处,冷静的找到一条可行之路,保持乐观
: ...................
☆─────────────────────────────────────☆
acne (大繁若简,大成若缺,大智若愚) 于 (Sat May 19 18:47:22 2007) 提到:
"Some PDs prefer PhDs with low scores"?
我师兄和我说,我们学校Ph.D.考试就没下90的。虽说Ph.D. degree可能占点便宜,
但是大家分数并不低啊。
【 在 strongman (man) 的大作中提到: 】
: People say PhD makes a big difference in Path, IM, and Neurology nowadays.
: Some PDs prefer PhDs with low scores, because it makes their program look
: nicer academically.
☆─────────────────────────────────────☆
ranidy (ranidy) 于 (Sat May 19 19:58:47 2007) 提到:
支持楼主~ 这才是正真有价值的帖子~!!!!
☆─────────────────────────────────────☆
XIAOYIUS (xiaoyius) 于 (Sat May 19 20:11:21 2007) 提到:
牛!!!
应该来讲讲怎么和人打交道.
☆─────────────────────────────────────☆
XIAOYIUS (xiaoyius) 于 (Sat May 19 20:18:41 2007) 提到:
赫赫,他没有调查清楚.
【 在 acne (大繁若简,大成若缺,大智若愚) 的大作中提到: 】
: "Some PDs prefer PhDs with low scores"?
: 我师兄和我说,我们学校Ph.D.考试就没下90的。虽说Ph.D. degree可能占点便宜,
: 但是大家分数并不低啊。
☆─────────────────────────────────────☆
usmle (付出总有回报) 于 (Sat May 19 21:06:15 2007) 提到:
赞,会和人打交道,make connections. 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了,其他的,过线就行。这
个在哪儿都行得通。
但是我的弱项,不会说话,马屁经常拍在马腿上。不知道怎么是好。郁闷。
【 在 longbow (12345)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成绩和版上的大部分人比起来, 真是不值一晒。真的, 我还在这版上没有见过
: 比我分数低的人。
: 我毕业快十年了, 成绩也只有七八十分。 没有绿卡, 可我最后去了我最想去的医院
: 做内科的住院医. 那家医院的最低要求是85分 in all steps.
: 我LD总是说, 世上有些人凭本事, 有些人凭运气, 而我就是凭运气的。 其实, 我
: 凭的也是本事。
: 世上的本事有很多种, 学得好, 考得好, 是本事。 可是, 这个世界是由各式各样
: 的人组成的, 而你自己也是其中之一。 所以我认为把握自己及与人相处的本领, 才
: 是最大的本事。
: 把握自己, 这样才能在困境中看到自己的长处,冷静的找到一条可行之路,保持乐观
: ...................
☆─────────────────────────────────────☆
usmle (付出总有回报) 于 (Sat May 19 21:08:15 2007) 提到:
楼主最后去的program是你平时做observership的吗?否则在短短的面试中这个石头汤怎
么熬?
【 在 longbow (12345)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成绩和版上的大部分人比起来, 真是不值一晒。真的, 我还在这版上没有见过
: 比我分数低的人。
: 我毕业快十年了, 成绩也只有七八十分。 没有绿卡, 可我最后去了我最想去的医院
: 做内科的住院医. 那家医院的最低要求是85分 in all steps.
: 我LD总是说, 世上有些人凭本事, 有些人凭运气, 而我就是凭运气的。 其实, 我
: 凭的也是本事。
: 世上的本事有很多种, 学得好, 考得好, 是本事。 可是, 这个世界是由各式各样
: 的人组成的, 而你自己也是其中之一。 所以我认为把握自己及与人相处的本领, 才
: 是最大的本事。
: 把握自己, 这样才能在困境中看到自己的长处,冷静的找到一条可行之路,保持乐观
: ...................
☆─────────────────────────────────────☆
usmle (付出总有回报) 于 (Sat May 19 21:11:40 2007) 提到:
天哪,3年半拿了phd还把board考完了,滔滔江水~~
【 在 longbow (12345)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成绩和版上的大部分人比起来, 真是不值一晒。真的, 我还在这版上没有见过
: 比我分数低的人。
: 我毕业快十年了, 成绩也只有七八十分。 没有绿卡, 可我最后去了我最想去的医院
: 做内科的住院医. 那家医院的最低要求是85分 in all steps.
: 我LD总是说, 世上有些人凭本事, 有些人凭运气, 而我就是凭运气的。 其实, 我
: 凭的也是本事。
: 世上的本事有很多种, 学得好, 考得好, 是本事。 可是, 这个世界是由各式各样
: 的人组成的, 而你自己也是其中之一。 所以我认为把握自己及与人相处的本领, 才
: 是最大的本事。
: 把握自己, 这样才能在困境中看到自己的长处,冷静的找到一条可行之路,保持乐观
: ...................
☆─────────────────────────────────────☆
harris (anesthesia) 于 (Sat May 19 21:50:01 2007) 提到:
佩服得无体投地:
1,三年半那到phd同时考完usmle
2,今年内科unfilled position 非常之少, match day 之后两天内迅速被添满, 我
一哥们进入scramble当天fax, 打电话,所有program 均告知位置已满。 没有内部
connection scramble 是几乎不可能的。你在四月底仅仅发email 就得到offer, 老兄
, 你何止运气好, 简直是太幸运了
3,内科有两个免试, 最多有两个program rank 你, 就有一个program 在四月底给你
一个位置, 考虑到今年match的形势,只有一句话, 你简直太幸运了
4, 你三年半就读完phd和考完usmle, 那么毕业后另外7年一定在国内干临床吧, 我乡
这种临床经验一定起了很大的作用。
☆─────────────────────────────────────☆
ranidy (ranidy) 于 (Sat May 19 21:50:50 2007) 提到:
" 三年半就拿到了博士, 也考完了board." ~ 楼主,请问为什么会这么快呢~ 是不是
你的major的原因~?
☆─────────────────────────────────────☆
usmle (我和我追逐的梦) 于 (Sat May 19 21:53:49 2007) 提到:
新一代的偶像又诞生了,偶们版总是不缺牛人。
【 在 ranidy (ranidy) 的大作中提到: 】
: " 三年半就拿到了博士, 也考完了board." ~ 楼主,请问为什么会这么快呢~ 是不是
: 你的major的原因~?
☆─────────────────────────────────────☆
longbow (12345) 于 (Sat May 19 22:01:47 2007) 提到:
我最后去的program不是我做observation的program
在面试的时候, 有些问题是不能按字面去回答的, interviewer 想知道的有时其实并
不是问题字面上的意思。你要明白他到底想知道什么,这样才好回答。 就像刚开始谈
恋爱的恋人一样, 说的和心里想的, 有时候并不是一回事。
然后你最好找到他感兴趣的话题, research 或 生活话题,要让他 feel easy。从
interviewer 的角色中出来, 打开话匣子。
☆─────────────────────────────────────☆
acne (大繁若简,大成若缺,大智若愚) 于 (Sat May 19 22:42:46 2007) 提到:
我能猜出你是谁了。:-)
【 在 XIAOYIUS (xiaoyius) 的大作中提到: 】
: 赫赫,他没有调查清楚.
☆─────────────────────────────────────☆
acne (大繁若简,大成若缺,大智若愚) 于 (Sat May 19 22:45:24 2007) 提到:
举几个具体例子吧,让我们学习一下。怎么操作的?
【 在 longbow (12345)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最后去的program不是我做observation的program
: 在面试的时候, 有些问题是不能按字面去回答的, interviewer 想知道的有时其实并
: 不是问题字面上的意思。你要明白他到底想知道什么,这样才好回答。 就像刚开始谈
: 恋爱的恋人一样, 说的和心里想的, 有时候并不是一回事。
: 然后你最好找到他感兴趣的话题, research 或 生活话题,要让他 feel easy。从
: interviewer 的角色中出来, 打开话匣子。
☆─────────────────────────────────────☆
XIAOYIUS (xiaoyius) 于 (Sun May 20 00:14:28 2007) 提到:
hehe,if that makes u feel good.:))
【 在 acne (大繁若简,大成若缺,大智若愚)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能猜出你是谁了。:-)
☆─────────────────────────────────────☆
Yiboard (Yiboard) 于 (Sun May 20 00:16:43 2007) 提到:
太牛了!
我简直要崇拜LZ!经历过太多磨难,我总觉得自己的魄力,冒险精神少有人及.在西南时,
即使王晓东这样的大牛,我都敢说把他放在我同样的环境中,他未必能来美国,没人说我
吹牛!
但我相信,即使楼主在我的环境中,也会成功得多,与人打交道的能力才是成功的第一要
素. 望LZ不吝赐教,让我等多些经验.
☆─────────────────────────────────────☆
ranidy (ranidy) 于 (Sun May 20 00:27:22 2007) 提到:
【 在 Yiboard (Yiboard) 的大作中提到: 】
: 太牛了!
: 我简直要崇拜LZ!经历过太多磨难,我总觉得自己的魄力,冒险精神少有人及.在西南时,
: 即使王晓东这样的大牛,我都敢说把他放在我同样的环境中,他未必能来美国,没人说我
: 吹牛!
: 但我相信,即使楼主在我的环境中,也会成功得多,与人打交道的能力才是成功的第一要
: 素. 望LZ不吝赐教,让我等多些经验.
你太自以为是了吧~??你和王晓东很熟~??你的环境有啥了不起~ 我的环境更强~
☆─────────────────────────────────────☆
jl0913 (who cares) 于 (Sun May 20 02:54:03 2007) 提到:
恭喜~
【 在 longbow (12345)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成绩和版上的大部分人比起来, 真是不值一晒。真的, 我还在这版上没有见过
: 比我分数低的人。
: 我毕业快十年了, 成绩也只有七八十分。 没有绿卡, 可我最后去了我最想去的医院
: 做内科的住院医. 那家医院的最低要求是85分 in all steps.
: 我LD总是说, 世上有些人凭本事, 有些人凭运气, 而我就是凭运气的。 其实, 我
: 凭的也是本事。
: 世上的本事有很多种, 学得好, 考得好, 是本事。 可是, 这个世界是由各式各样
: 的人组成的, 而你自己也是其中之一。 所以我认为把握自己及与人相处的本领, 才
: 是最大的本事。
: 把握自己, 这样才能在困境中看到自己的长处,冷静的找到一条可行之路,保持乐观
: ...................
☆─────────────────────────────────────☆
billinmon (billinmon) 于 (Sun May 20 12:09:00 2007) 提到:
☆─────────────────────────────────────☆
cedarriver (cedar) 于 (Sun May 20 18:56:43 2007) 提到:
【 在 longbow (12345)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成绩和版上的大部分人比起来, 真是不值一晒。真的, 我还在这版上没有见过
: 比我分数低的人。
: 我毕业快十年了, 成绩也只有七八十分。 没有绿卡, 可我最后去了我最想去的医院
: 做内科的住院医. 那家医院的最低要求是85分 in all steps.
: 我LD总是说, 世上有些人凭本事, 有些人凭运气, 而我就是凭运气的。 其实, 我
: 凭的也是本事。
: 世上的本事有很多种, 学得好, 考得好, 是本事。 可是, 这个世界是由各式各样
: 的人组成的, 而你自己也是其中之一。 所以我认为把握自己及与人相处的本领, 才
~~~~~~~~~~~~~~~~~~~~~~~~~~~~~~~~~~~~~~~~~~~~~~~~~~~~~~~~~~~~~~~~~~~~~~~~~
这个本领远比考的好来的重要。
: 是最大的本事。
: 把握自己, 这样才能在困境中看到自己的长处,冷静的找到一条可行之路,保持乐观
: ...................
☆─────────────────────────────────────☆
OldMcDonald (farmer) 于 (Sun May 20 19:22:50 2007) 提到:
恭喜LZ
赞助链接
将您的链接放在这儿
[返回]
版权所有 - 未名空间(mitbbs.com)- since 1996
Site Map - Contact Us - Terms and Conditions - Privacy Policy
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Oct 7 14:11:38 2007)
第二年申请了,现在总算有了个结果,拿到PREMATCH了。感觉复杂,一是高兴自己的辛
勤终于有了些回报,但也惆怅未来的路还很远很有挑战性。前辈老刀医生的经历给了我
很多的鼓励,他有关如何面试的指导文章堪称经典,对我帮助良多,在此特别致谢!
老刀大哥回信中鼓励我把自己的经验写下,或许对大家有些帮助。我不觉得一次的成功
会让我有了资格指导别人,网上的都是中国精英中的精英,但是想到有些细节或许真能
给人些灵感也未可知,所以还是觉得有必要写一写。但是,再次强调,老刀大哥的文章
才是教科书,大家不可错过!
本人毕业已十多年,无任何临床经验。个人资料我只想透露这个,至于其他如match 哪
里,何专业,考分等,就不想提了,毕竟这是网上,是很开放的门户,再说,那些信息
并不重要。
先说整个考Board 做医生过程的感觉:成功率很高,值得一搏(试)。学弟学妹们(这
里不会有我的学长了),不要再犹豫,今天就去买好材料,开始看书。这是个很real
的追求,我看我周围的人几乎没有没match上的。
整个过程的重点:考出好成绩!有人说分数不是所有,但我看来几乎是所有。“分数是
硬道理”。对还未考的同道,如果再给一年的时间,你能从85提高到95,那就花这一年
去考95。有了过硬的分数,后面的申请和面试会变得很不重要,一切都会很轻松。再说
,整个过程,就考试这环节是控制在你手里的,是你唯一可以努力的地方,千万不可大
意!
这次面试PD和CHAIR,PD五十多的样子,CHAIR则象过七十了:
PD主要的提问:
1) why this specialty? 我有过几次面试,此问题每次必问,大家一定要好好准备。
答案必须是personal,千万不要喊口号式的,我感觉最好有个人经历,有故事是上佳,
但不能编造,必须是真的。一般PD都有很长时间的面试经历,同样问题问过上千甚至几
千人,编造的东西他一听就知,千万不要想到骗得了他。一句话,要genuine,你就是
你,谁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2)tell me about yourself? 很关键的问题,答案决定后面的问题。我是从CV入手回
答这问题,即那里出生,那里成长,那里教育,现在干什么活等。
3)tell me about your research? 我在回答上个问题是,最后谈到research,因此转
到这问题。非常非常重要的时候。CMG大多是在做research的,一定要有能力把自己做
的东西用laymen term讲清楚,考验你的语言能力的时候,若你做不到让他明白你的
research,我想该是回家的时候了。与不懂你专业的人好好练练,要人懂,也要人觉得
很有趣,不容易啊。
4)you haven't practiced clinical medicine for so long, how do you think
about it? 我的致命缺点,我没多说,只是说我看到很多人能转变得很好,我相信对我
也不是问题等等
5)You are doing very good in research, why clinical now? why this year in
particular?很有趣的问题,我预先没准备,不容易回答。具体回答不和大家分享了,
大家自己想个好的。不过我如实回答了自己的想法。
就这几问题,然后PD自己介绍program,我不时记得插入comment 和问题。
最后,问我有什么问题?我问了两个问题,系里有多少IMGS,你如何评价他们等。问题
一定要问的,大家要想一些独特的问题,但不要不合适问题哦。
然后chief resident 带我tour hospital. 问了她很多具体问题。
Chair 面试:
老头很幽默,看着我的CV一上来:have we met in Shanghai? 我愣一会,好在我平时
也喜欢幽默,便来句:yes, I remember you, Dr. xx.他也笑了,气氛顿时变得很轻松
。后面竟没有任何问题了。我们在谈中国,谈上海,谈上海的西式建筑,长城,悠久历
史等。他没去过中国,我就说很值得去的,我可以做你导游啊。他提到他有两个mentor
, 是极端优秀的医生,就是从上海来的,现在都过九十了。我想他肯定为此对我有不少
好感。真要感谢这两位老前辈了。各位以后要努力啊,展现中国人的优秀,做他们的
mentor, 改变他们的看法,后人会受益无穷的。
最后,chair 告别时说,要是我们招了你,你得带我到中国去,deal? 我说:deal.面
试结束。很开心的交谈!真是老刀大哥说的,chair 只想吹牛,不问问题的。但其难度
其实比回答问题要难得多,考验语言能力,及人生经验等。要让他们吹得开心真不是件
轻松的事,也想不到诀窍。唯一我想说的是,不要怕chair, 若能平等视之,就能表现
好的。
想说的就这些。我知道,和PD或chair的面试一般都会很顺利,因为他们会有很强的面
试技巧。但是,要是和年轻的attending 面试,难度很大很大。他们有时比你还紧张,
很容易陷入Q-A的被动局面,我去年就有过。那是个不一样的课题,我也不知如何能做
好,老刀大哥好象也没提到这问题。有经验对付年轻attending 面试的同道,一定要上
来指导指啊。因为确实很多时候会是这些人在面试
要问我面试的关键,那会是:精心准备and Be yourself!
--
Monday, October 22, 2007
हाउ तो टेक उस्मले test
老胡谈考牌(一) 2007-05-12 07:39:46
朋友老胡今年MATCH上,现在要去当住院医了,愿意把自己的一些经验讲出来分享。成者英雄败者寇,成功了就可以把自己的经验当成经验讲,如果失败了那就只有教训了。关于面试的技巧和表现,到底是不是真的自己在某些方面做得好,另一些方面做得不好,大概只能等将来有机会见到面试过自己的人问了才有可能知道,大部分面试者永远也没机会再见到,所以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永远是个迷。
虽然说任何别人的经验都是具体情况下的经验,不能完全照搬,但多看些多听些别人的经验,找找规律,总能多少有点启发。每个人在这整个申请过程中都会不断地找已经走过来的朋友咨询各种问题。把刚刚走完这个历程的人的经验和教训写下来,对后来者也是一个参考。老胡现在忙着卖房子搬家什么的,没工夫写。河边写过一个老胡考医生的小说,很受欢迎,所以决定再写一篇非小说的介绍性文章,把从老胡啃着豉油凤爪的嘴里吐出的至理真言一五一十地记录下来,奉献给大家。为了能有机会聆听老胡教诲,河边没少到中国城买二锅头,在家做好了菜给老胡吃。老胡因为要卖房子已经不在家开伙了,整天不是在外面吃就是上朋友家混。每次上朋友家蹭饭就顺便带一批不准备搬走的家具什么的过去,一举两得,也不知道老胡家里咋就跟变魔术似的,有送不完的东西。想想河边养一个博客也不容易,不但不挣钱,还陪时间搭银子的。人啊,为了一点虚名,干尽傻事,还自己乐此不疲。闲话说过,下面就基本是老胡语录了。
《为什么要作住院医》
在美国以外其它国家得到MD学位的人可以在美国考行医执照(BOARD),又叫考牌,经过三到五年的住院医培训,之后可以再附加二到三年的FELLOWSHIP,或直接就去独立行医。住院医这几年很辛苦,工资待遇也不高。将来独立行医后收入有所提高,但基本会一辈子辛苦。考行医执照和找住院医位置的整个过程一般需要两年以上,取决于不同人的基础,所投入的时间和努力,以及是否同时还在工作。所以去走考行医执照,再作住院医,需要做好超级辛苦至少五六年的准备,以后当上正式医生后,如果不想多挣钱,辛苦程度可能有所减轻。一般收入少的专业相对轻松一些,收入较高的专业更忙一些,总之天下没有白掉的馅儿饼。
所以,行医这条路不是所有有MD学位的人都想走的,想走这条路的人也要下很大的决心,付出很大的努力。大约十年前,计算机行业很走俏,很多从中国来的MD就从实验室走出来,一脚踩进计算机产业。有的人是读了一个计算机相关的硕士学位,有的人只是选过几门课。当时IT产业那叫一个热呀,学DOUBLE E的,学计算机的,找工作都很容易,招人的公司给买好飞机票,然后雇了豪华轿车在机场接,除了面试还让你免费在城市里玩几天。很多人在那时找到了很好的IT工作,让人羡慕。那时候机会大把,没有多少人想长期做实验室工作。除了改行去学计算机,也有人去做BIOINFORMATICS,也有人去生物制药厂的。留在大学实验室里的,进可以去争取终身教职,先弄个实验室小老板当当,退可以靠在实验室熬年头当个LAB MANAGER或COORDINATOR或DIRECTOR,头衔(TITLE)并不太重要,就是当个实验室的小头目,帮着大老板管理实验室。这样,头衔比较好听,工资待遇也高一些,还可以少做甚至不做那些费脑筋,费时间的实验。也就是说,在那段时间,我们这些在中国当医生出生的人,只要在美国实验室找到一个工作,或者能来美国读一个MBA或PHD学位,往后的路子是比较宽的,可以说随便选一条路就会走得很好。那时候,想当住院医也比较容易,很多专业都特别容易进,基本上只要考过了USMLE第一二步就可以MATCH上。但在那个时候,不少人觉得去作住院医太辛苦,耗时也太长了,有点吃力不讨好,都不能下决心去做。
但是,很快美国经济就下滑了,加上近几年反恐怖和应付自然灾害的巨大花费,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很多公司连年裁员,一旦被裁再找新的工作也有难度,甚至有些人不得不再考GRE重返校园以维持自己的合法身份。在医药公司的还好些,自己有生物医学方面的背景,不那么容易被裁。在计算机或财务相关的公司的朋友们处境就更危险一些。在这些公司里首先被裁的经常是这些半路出家才学了一点计算机知识的雇员。即使不被裁,别人被裁了,工作就压到留下来的人身上。这样,做起来就会很辛苦,甚至有些力不从心。在大学里的朋友们处境也不怎么样,申请基金变困难,想当小老板就不容易了。当上小老板的为申请基金愁白了头,愁白了头还弄不到的话就会处于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极为尴尬的状态。想傍着一个大老板帮着搞点实验室管理混个长期饭碗的也会如意算盘落空,因为大老板自己也会拿不到新的基金!简单一句话,就是经济一不景气,原来走得好好的那么多条路现在都不好走了。
这时候再来看看重新做住院医这个选择:想当住院医依然需要考试,当上住院医依然辛苦依然薪水不高。但考虑到做完住院医以后能有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生活,在其它的选择变差的时候,重做住院医这个选择就成为一条艰苦但有个比较光明的道路脱颖而出。于是,拥有MD学位的千军万马从一条条窄道杀出,挤向从医这一条本来就很拥挤的小道。不错,美国一年大约需要两万多个新住院医,但绝大部分位置是留给新毕业的美国医学生的。一些比较不热门的专业和比较差的医院会出现招不满人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在政策上给其它国家医学院毕业生留了一个小豁口,允许这些人参加行医执照考试(最低限要先考过USMLE STEP1,STEP2CK和STEP2CS),然后申请,面试并参加全国统一的住院医培训计划双向选择(既MATCH)。在以后的篇幅中会谈到,外国医学院毕业生与美国医学院毕业生相比,从考试到申请,到MATCH,整个过程中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阻力,有些完全是人为设置的。但要知道,想到在美国上医学院每年学费三四万,而在中国学医以前是免费的,现在不知是否收费了,即使收费,肯定是远远低于在美国上医学院的费用。如果不让他们占有一些优势,谁还愿意在美国念医学呀。参加到考牌大军的除了中国人外,印度和巴基斯坦人很多,其它的如俄罗斯,东欧国家,埃及,日本,波多黎哥等国的MD也经常能见到。在KAPLAN学习班,STEP2CS考场,USMLE论坛,以及面试时可以见到很多来自不同国家医学院的毕业生。有些对外国医学院毕业生比较友好的住院医培训计划里什么国家的人都有,象个小联合国。
一般第一年住院医(PGY1 RESIDENT)又叫实习医生(INTERN)收入在四万多至五万多,物价高的地区相应地收入高一点。每年收入略有增加,但没有人指望靠做住院医挣钱的。因为这段时间非常忙,非常苦,非常累。没有时间的时候,有时候可以通过多花钱来省出一些时间来。反过来,没有钱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多花时间省出一点钱来。当然,这种金钱和时间的转化是有限度的。所以,经历千难万险,考牌当住院医,着眼点其实在住院医以后。住院医,以及随后的FELLOWSHIP,这都不算是正式的工作(JOB),只能算培训(TRAINING),工资都没有正式注册护士(RN)的工作或医生助理(PA)的高。等真正自己独立当医生以后,少的年薪一般可以达到十万几美圆,多的可以到几十万,取决于专业和地区的不同以及病人的多少等等。外国医学院毕业生一般去那些挣钱少,竞争不太激烈的专业,如内科,儿科,精神科,家庭医学,物理医学等。挣钱多的好专业肯定得先紧着美国自己培养的医学生先挑。年薪十万几美元,工作稳定,不用担心被裁或申请不到基金,只要一天天看病人,看看书更新更新知识,过几年考个试,职业又比较受人尊重,先猛努力那么几年,然后就这么过自己的下半辈子,对于有一个MD学位来说的人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特别是在经济不景气,干啥都不牢靠的时候,当医生更是稳妥。毕竟,经济不好了,好多消费品可以不买,工厂商店都可以破产,但有病总得看。
[打印]
由riverside张贴 @ 2007-05-12 07:39:46 (990)
老胡谈考牌(二) 2007-05-13 07:28:20
《USMLE》
一些中国人谈起考试找住院医位置这件事,喜欢用个中英文混合的词,叫考BOARD,有些年岁大的人不喜欢夹带英文,就用考牌这个词。必须考的是STEP1,STEP2。第一步考的是基础知识,大致分为七个板块:解剖学,行为科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和生理学。第二步实际有两个考试,即STEP2CK, 和STEP2CS。CK的意思是CLINICAL KNOWLEDGE,考的是临床医学知识,大致分为七个版块:内科,神经科,妇产科,儿科,预防医学,精神科,和外科。CS的意思是CLINICAL SKILL,考的是问病史,查体和写病历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把英语和交流技巧一起考了。STEP3(第三步)一般在当上住院医一两年后考。也有人选择在MATCH前考,目的是可以让医院帮助申请H1签证。有些医院的有些专业比较喜欢接收已经考过第三步的申请者,如病理科,精神科。一般内科和家庭医学科不太要求预先考过第三步,因为这些科招生的主任(PROGRAM DIRECOR, 简称PD)认为三年的内科或家庭医学住院医培训对考第三步帮助很大,到时候大家都会考过的。而病理科的住院医培训对考第三步帮助不大,如果有些住院医到了四年(病理和精神科都是四年,有些科甚至是五六年,象泌尿外科就是著名地长)还迟迟考不过第三步,总也毕不了业,很麻烦。所以有的PD就干脆决定在挑选住院医时就尽量挑已经考过第三步的。反正申请的人很多,PD可以有充分的挑选余地。
STEP1,STEP2CK, 和STEP2CS都考过,就会得到一张ECFMG CERTIFICATE。这就算有资格可以申请去作住院医了。美国毕业生还没毕业时就开始申请,他们不必把这三样都考完就可以申请。有的人四月时已经得到OFFER,知道自己要去哪个医院了,还没考STEP2CS。接受他的PD就是那么相信他,认为考试对他根本不是一个问题!外国医学院的毕业生也有没考完这三个试就开始申请的,但这样做得到面试的机会会变小。就算得到了面试,也最好在去面试前得到CS成绩,以增加面试的成功率。
考这些试要多少时间?当然是因人而异。在这里只讨论中国医学院的毕业生。假设准备考试的同时还在全职作实验室研究工作,假设为了考试选了一个不太忙的实验室,假设不去上任何USMLE学习班,假设仅有少量的签证,财务,打官司,吃罚单,跟房东吵架,跟配偶吵架,为子女教育头痛,或报名考试出现问题需要和自己的医学院联系等事项占去大量时间和影响集中精神,假设自己,配偶,孩子和父母的健康没有出大问题,假设配偶很支持并包了大部分家务,假设自己的医学院水平中上,自己的水平和努力度中上,假设一开始没有下定决心只是有一搭没一搭看看书。在这种种假设下,一般第一步先有一搭没一搭地看一两年(同时办绿卡,绿卡在MATCH时很重要!),然后报名后认真地看二到十二个月,一般能考个及格(76分)到90多分。到底能考多少分,看原来的基础,复习的时间和强度,聪明程度,所选复习材料的优劣(可以从刚考过试的朋友那里或网上相关论坛,如www.usmleforum.com 获取信息)。第二步CK一般要半年左右,短到两个月,长到一两年。CS两周到两个月。
有的人喜欢速战速决,一两年全考完。有的人选择或不得不慢慢来,考个好几年。根据很多朋友的经验和教训,一般认为如果有可能还是要速战速决好。当然,质量还要保证,分数极其重要!分数的重要性,到申请医院等待面试通知时就体会到了。慢慢考并不等于慢功出细活,因为前面看的东西,时间一长,到后面就忘了,又得重来。而且拖得时间长,人都疲了,痛苦的时间太长,全家也都跟着一起过苦日子。最最关键的是,近几年申请住院医一年比一年困难,对分数要求越来越高,很多新毕业生的考分都很高,所以能早一年是一年。写到申请医院找住院医位置时还要提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医院只接受MD毕业两三年,或五年以下的申请人。所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越晚考完,越晚申请,就越被动。
又要快,还又要考高分,这怎么可能?能不能选择其一?答案是,又快又高是可能的;不能只快或只高。所谓的快和高不是绝对的,是相对于你自己的条件和愿望而言,你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尽自己最大能力不是一句空话,要有具体的策略和行动,要有实质性的投入,要有所牺牲。最有效的办法是辞掉工作,全职看书。如果有孩子,就把孩子送到托儿所或者请人照管,辞了职或请长假待在家里也不管孩子!第一步,第二步CK都有KAPLAN学习班,每个班两千多到七千不等,看你上的是什么学习班,有多少时间和金钱可以投入。CS也有学习班,一般学一周(五天)学费两千五到三千美元,学了基本不愁考不过CS。如果不参加CS学习班,考过的比例是85%。关于CS,有很多可以谈的,以后另写一篇。绝大部分人没办法不工作,因为一旦不工作,可能家里就没收入了,甚至连身份都要失去。那就还继续工作,有可能的话转个半职,实在不行就多请请假。说得容易做得难,多少人能有魄力为了将来作医生的可能性上来先把现在的工作影响了?很多人都没这个魄力,怕老板不高兴,连假都没怎么请。上学习班要有很大的时间和金钱投入,大部分朋友都没有上。有一个朋友以前没当过医生,她选择上了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学习班,后来两门都考到90分以上,比很多当过医生的朋友分数都高。很多印度考生都是全力以赴,不工作,还上学习班,用上每一分钟,花尽最后一分钱,务求一击即成。他们考分极高,动辙双99,还是新毕业生,英语也流利,在外国医学院毕业生(IMG)中是我们中国人申请住院医位置的强大竞争对手。
好了,工作不愿意丢,学习班也不能上,还想又快又高,怎么办?努力看书那是当然的,提都不用提。当然还要注意不能过度疲劳,要讲究效率。现在还能做的,是要找最好最新学习的材料,不怕花钱,绝不凑合。一本书才二三十美元,如果多花几百块能多考一分都值得。不舍得花钱,分数考低了,将来想通过多报一些医院来增加机会,多报一个医院就是25美元。报了很多医院,都由于分数低白白打了水飘,报上一二百个医院没人给你面试,那滋味难受啊,到那时后悔想用几千块千买一分都买不到。有一个朋友找了些旧材料,一边忙工作,忙家事,一边看书,最终第一步没考过,不知道他还会不会继续。人有一个微妙的心理,东西得来得便宜或不要钱就不够重视,对于精挑细选犹豫半天终于咬牙下决心花大价钱购买的东西则特别珍惜。不少朋友先不报名,只是从已经考过的人手里得到一些资料,然后有一搭没一搭地慢慢看着,结果是永远也复习不完。只有花了六七百块钱报了名,又自己买了几本书后才算正式开始准备考试。
考第一步用哪些材料好?每个人观点会有所不同,这和各人的考试目标成绩,专业背景,学习习惯都有关系。可以多听听过来人的意见,那些情况与自己类似的人的意见最有价值。对于学习材料决不能凑合图省钱,该买的一定买,决不手软。把钱花出去,把分捞到手,以后你就知道这分数比那几个书钱重要了。大致每个人都要有一本《FIRST AID FOR THE USMLE STEP 1》,新旧应该不是那么要紧,但最好不要因为学习材料太旧影响学习的效果。即使有旧的,新版出来了也最好买一本(STEP1是一年一版,STEP2是两年一版)。这本书本身是个极好的学习大纲,另外,也对整个考试步骤,应考策略做了一些介绍,对于不了解这些基本情况的人可以起一个扫盲的作用。这本书后面有附录介绍每一门功课的流行复习资料,一般每门选一本就够了,要选评为A或A-而且有朋友推荐的书,不要选太厚的书。大部头的书有最多买一两本就足够了,没有那么多时间看。比如,HIGH YIELD系列就是一套很好的学习材料,是小开本,每本差不多一百页,简明扼要,都是精华。如果喜欢详细的学习材料,KAPLAN的讲义是好东西,能全学会绝对考高分。KAPLAN不单独出售其讲义,所以你得找上过KAPLAN学习班的朋友要,或者在网上买。做题很重要,KAPLAN网上题库很流行,花一二百买一个月的使用权,基本这个月就没时间干别的,光做题和研究答案就够忙的了。两千多道题,有详细答案,既是学习材料,也能测试自己的水平,有人说按答对的百分比加上二十分就是将来的成绩。真正要想测试自己的水平,NBME是最好的,45美元一测,可以前后做两个测验,每次共200道题,分四个BLOCK,四个小时做完,绝大多数人认为NBME测得很准。如果差一个月测到自己刚刚能及格,那可能需要将考期延后。如果差一个月是已经能考九十了,那再多加一把劲,将来争取考个九十五甚至九十九,到申请住院医时你就处于比较有利的位置了。还有很多题库或很多其它学习材料可供选择。不能手里有什么就用什么或哪个便宜买哪个,一定要选大家都说好的,最新的。能多考一分是一分,分到用是方恨少。另外,有个病理教授叫DR GOLJAN, 他的讲课录音可以放在车里边开边听,充分利用时间。他的病理讲义也是大家推崇的。GOLJAN的东西特点是以病理为线索,东拉西扯,结合很多临床的知识,而这正是第一步爱考的东西。
考第二步用哪些材料好?《FIRST AID》仍然是好书,用法和第一步类似。此外还有一本CRUSH STEP2,和《FIRST AID》差不多厚,也很有好评。KAPLAN的讲义有几大厚本,很详细,如果能全看会,考九十分没有问题,不过就是有点太厚了。BLUE PRINT的妇产科不错。总的来说,内科题量最大,所以学习材料也最多,比如DR FISHER就有一些很难的练习题。做题极其重要。KAPLAN的网上题库仍不失为值得花些功夫的资源,绝大多数人都做。USMLEWORLD是一个最受推崇的题库,是几个考了高分的家伙编出来的,非常接近真实考题的内容和难度,花不到二百块钱就可以了,比KAPLAN题库还便宜。USMLEWORLD,连做带看答案学习,需要全职学习一到两个月。根据自己做题的对率,加上二三十分,大致就是将来的考分。NBME有三个STEP2CK测试,大部分人反映测得很准,推荐三个都做。要想考出好成绩,就要有投入,该花的一定要花,可省可不省的就不省,绝不给自己将来留下“我为了省钱就没买这个,没买那个”的借口。DR GOLJAN第二步也有讲课录音,声音质量和内容都不如第一步的好,能搞到听听也可以,搞不到就算了。如果能搞到KAPLAN讲课的录像,值得一看,不过上百小时的内容,要花很多时间。第二步比较灵活,有些题看了答案还不太明白,可以到一些相关论坛去问去讨论,也可以上网搜索。如果能有几个原来不同专业的朋友组成学习小组,对学习会很有促进。有些对你来说很难的题目,专业对口的朋友可以给你讲得清清楚楚。第二步的题比较长,很多朋友反映考试时时间不够用,所以必须做题做熟了,到考试时才能快。
很多中国医学院毕业生都是第一步考得好些,第二步差些,说明虽然大家原来当过医生,第二步仍然不容易考好。但也有朋友第一步考低了,延长第二步的准备时间,经过努力第二步考得比第一步好的。大部分朋友都是按照自然次序,先考第一步,再考第二步。少数朋友反过来考,还有个别的人选择两个一起复习。这两个考试内容有很多重叠的地方,所以一起复习也有一起复习的道理。
[打印]
老胡谈考牌(三) 2007-05-14 19:17:57
《临床技能考试》
STEP2 CS与前面谈到的STEP1和STEP2 CK完全不一样,所以单独拿出来谈。那两个考试报名费每个大概要七百,CS要一千二。前两个考试分别考的是基础和临床知识,做选择题。CS考的是运用临床知识跟标准病人打交道以及写病历的技能。大部分中国朋友,只要没有临时出岔子(比如快到考试了,突然有紧急情况要处理,没有时间复习),一般考第一步和CK都能考过,只是分数有高低而已,但有好几个第一步和CK考得很好的朋友考CS都失败过。所以,CS这个考试有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在里面。CS有KAPLAN学习班,但没有人会保证你百分之百考过。KAPLAN的老师是这么说的:“大部分人考了CS后不来告诉我们考试的结果。因为有规定说不能透题,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好多人考完CS后不再跟KAPLAN中心联系,所以不知道这些人考过没有。但从不多的反馈看,上过CS班的人还没有考不过的。”假设一个人运气不好,考两次都考不过,到第三次才考过,那么光报名费就要多交两千四,快够KAPLAN的学费了。这还不提考不过耽误的时间和受的心理刺激,以及需要多复习好几个月。如果觉得KAPLAN的学习班太贵,还有其它类似的学习班,有不少人认为价钱更合理。此外,FIRST AID和USMEWORLD也是好的学习材料。最最关键的是找个模拟病人(比如也在考CS的朋友,或自己的老婆老公――模拟病人不需要懂医学,最好不懂!)反复地练,把几十个常考的病历都练熟。STEP1,STEP2CK和CS的KAPLAN学习班如果都上的话,金钱和大块时间的投入都太大,周围的朋友里还没听到能这么干的。选择上STEP1,STEP2CK学习班的好处是将来考分可能比较高,对申请住院医多得面试有利。选择CS学习班的好处是能基本保证CS一次过关,不出岔子,从而尽早拿到ECFMG证书,早一点有资格报名申请住院医。
CS只有及格和不及格之分。及格了你只知道自己及格了。如果不及格,成绩单上会注明你在三个考项的表现,即,综合临床技能,交流技能和英语能力。看看到底是哪一项不及格,就要在那一方面多努力。据几个有CS失败经历的朋友讲,都是英语能力一项出问题。考CS只需要百分之六十正确就够了,而参加KAPLAN学习班的一般交流技能和英语能力都能达到百分之九十的正确率,综合临床技能一般能达到百分之六十到八十。所以上了学习班交流技能和英语能力都不成问题,只是需要学习班结束后继续苦练病历,特别是加强写病历(NOTES)的训练。
怎么解决英语问题?短期内总体英语水平大幅度提高是不可能的,KAPLAN学习班也没有在五天之内把你的总体英语水平提高多少。但考CS不是让你去作脱口秀(TALK SHOW),它的目的只是要你证明你的英语能拿来跟病人交流,也就是说你听得懂病人的,病人听得懂你的。几年前没有CS,而是考CSA。CSA没有英语能力的评分,英语能力需要考TOFEL来证明。后来一些住院医培训计划的负责人发现有的住院医虽然考过了TOFEL,但其实和病人用英语交流很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考试就改为CS,把对英语交流能力的考核整合了进来。现在,美国医学院毕业生也要考这个试。当然,对于他们来说,基本是小菜一碟,很少有考不过的。外国医学院毕业生要想让病人听得懂,如果知道自己有口音,就要尽量说得慢一点,清楚一点,还要注意一定不要用专业术语。如果碰到自己听不懂病人的话的情况,说一两次“PARDON ME”可以,老是让病人重复就不行了,你得说“Can you explain it to me?”, 或者“Can you say it in another way.”,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你重复一遍病人刚说过的话,如果你重复得不对,病人会主动更正的。
有一点要牢记在心的,就是这些标准病人其实不是病人,他们是受过专门培训的演员。他们收入并不多,当不了大明星,只能上这儿来演标准病人,让你们这些准医生问问题,对自己的身体进行视触扣听。同样的问题一天重复十几次,还得天天演同样的角色。与自己配戏演医生的很少有演得完美的,还从来都是只演一次就走,不带事先彩排的。有些考生是经过美国医学院刚刚培训出来的,有些是KAPLAN教出来的,按常理出牌,还算比较好。有些考生不知道是哪里学的医,在哪里和怎么当的医生,上来也不说清楚要干什么,直接就扒衣服,又是听诊,有是按,又是敲的,真受罪呀。设身处地想一想,要是自己是这么一个标准病人,希望考生怎么做。所以,对标准病人要礼貌,善意,就是在KAPLAN学习班里大家整天挂在嘴巴上的“NICE,NICE!”。要特体贴:要着装得体,进门前先敲门,进门后先介绍自己,要称呼病人的姓,上来先给病人一块布遮盖身体,让病人觉得舒服,问病人房间温度,亮度合不合适,要保持和病人不远不近的距离(按照美国医患距离的习惯),问问题时要看着病人,检查病人身体前要先洗手,要帮病人拉脚凳,必要时扶病人坐起,给病人一杯水(查甲状腺时),需要病人暴露身体时要先征求同意,要回答病人问题,还要进行咨询,等等。在很多不同的学习材料里都会讲到这些。做到一件事病人就给你划个勾,你这一分就算得着了。病人一天见这么多医生,被问同样的问题,做同样的事,有时病人可能会记不清有一件该做的事你到底做了没有。如果你表现比较好,病人可能就想,估计医生做了吧,就给你划上勾了。反过来,如果你让病人生气了,他记不清楚时这一分可能就不给你了。别小看了所有这些细节,觉得这是在做戏,太假。其实在美国,医生真的是这么看病的,只是没有这么刻板,这么戏剧化而已。反正你这么做了,交流技能那部分分就能多拿一些。
和标准病人的关系,与其说这是个医患关系,不如说这是一个不入流的职业演员和你这个本色医生演员演一出十五分钟的戏。标准病人是你的盟友,只有他才知道关于他病情的所有线索,你要尽量从和他的对话以及身体检查中获得更多的信息。他愿意告诉你这些线索,但按规定他不能主动说出来,必须你问到了他才能说。有时侯,你的问题太不着边际,病人就很不积极,讲不出什么有用的信息,这说明他的脚本里没有这部分内容。这其实是提示你问诊的方向错了,赶紧问别的去吧,时间很紧的!对标准病人好一点,再好一点,让他顺利过完这一天,舒服一点挣到自己该挣的工资,你也顺利考过CS,早日当上医生。
CS考十一二个病人,每个共二十五分钟,十五分钟问病史和查体,十分钟写简短的病历(NOTES)。考坏一两个没关系,不要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影响后几个病人的发挥。几年前所有人都得去费城考,现在有五个考试中心了,多加了芝加哥,亚特兰大,洛杉矶和休士顿。一般建议提前一天到考场附近住下,先去考场看一下,省得临时跑错路就急死了。考CS得到成绩慢,需要两个月左右。所以,虽然按照自然进程很多人都是最后考CS,但为了早点把所有成绩都拿到手,也有人先考CS,后考CK的。STEP1,STEP2CK和CS成绩都出来后,很快就会得到ECFMG CERTIFICATE,用FEDEX寄给你,你如果不在家,就不能交给你,需要你签字才能给。下午下班回到家,看见邮件箱里的FEDEX的通知书,你肯定会赶到FEDEX中心亲自去取。你当然不愿意再等一天,等FEDEX的车再送来,对吧?很漂亮的一个证书,看了以后别太激动,流泪把证书弄脏了。
[打印]
由riverside张贴 @ 2007-05-14 19:17:57 (591)
胡谈考牌(四) 2007-05-15 07:17:10
《申请做住院医》
考试很辛苦,但结果多少还能受自己的控制,虽然其中CS也需要一点运气。申请住院医更是一个令人头痛的事情,其中很多环节都可能成为难以克服的困难,不太受自己的控制。每年九月一日是正式开始申请的日子,为了抢先让自己申请的医院拿到自己的申请材料,很多人早就准备好一切材料,严阵以待,就等着那一分钟的到来,这话一点都不夸张。一般主张,好歹先申请几个医院,好让自己的文件扫描传送等系统激活起来。大批的医院可以随后几天内慢慢再申请。
申请需要那些材料?需要MD学位,成绩单,第一步和第二步成绩,最好能有ECFMG证书。对于外国医学院毕业生现在已经不需要校长信了,ECFMG会帮你放一张空白纸在那里表示材料是齐全的。但如果能弄一封来,当成一封额外的推荐信,总比一张白纸强,有个别医院在面试时还真要这封校长信。还需要三四封推荐信,必须是了解你的人写的才有说服力,最好是美国临床医生写的,最好写的还是你在他的领导下做临床工作(最好还得是HAND ON EXPERIENCE)的表现。如果写信的人所在的科正是你要申请的科最理想,但如果不是也关系不大。写信的人如果是个大腕,有时会起到巨大的作用,前提是他必须确实很了解你。除了准备推荐信,还要在ERAS网站填简历。还要写PERSONAL STATEMENT(PS)。一般来讲,报一个专业写一个PS就够了,但有时你会觉得申请大学附属医院与社区医院应该有所不同,甚至有时可以专门为一个医院写一篇。
PS非常重要,这是你展现自己独到之处的一个机会,但篇幅不能太长,一般A4纸十二号字一页或稍多,太长了人家没有耐心看,太短了人家觉得你不认真,而且你也没办法在那么短的篇幅里充分展现自己的优点和特色。《FIRST AID FOR MATCH》上有介绍各科PS写法的文章和样本,网上也可以找到很多样本,还可以从朋友那里要一些PS过来参考。自己原来的同学,原来在国内做医生时的同事,现在的同事,他们的背景和经历和自己最接近,参考意义最大。有一本书,叫“The Ultimate Guide To Choosing a Medical Specialty”,2003年出的,没有更新的版本,但写得很好。每个专业都是由一个住院医执笔写的,关于专业的特点,平均收入都有介绍,特别是介绍该专业比较看重的住院医候选人特点。读了以后,不论是写PS,还是将来面试,绝对知己知彼,他们想听什么你就能说什么,一说还显得特真诚,特有道理。PS写完了,可以让英语写作好的人帮助改改文字。整个行文的风格,要写些什么主要还要靠自己。在找人写推荐信时通常要把自己的简历和PS一并送去做参考,如果遇到好心人也会顺手帮你改改PS。这些写推荐信的人多半也参加面试住院医位置申请人,所以他们知道好的PS应该是什么样的,对这种人作的修改大致要言听计从。
PS的写作,文字固然重要,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内容,要说清楚自己为什么要申请这个学科,特别是所申请学科和自己原来背景不符合时更需要解释得合情合理,令人信服。还要结合自己的背景,经历和特点说明为什么自己的资历特别好,特别适合。总之一句话,就是自己对这个学科特有兴趣,还特适合,自己的学术背景和个性特点都适合,他们要了你一定不会错,绝对能干好。学术背景都摆在那里,没法乱吹。关于兴趣,你可以只管张嘴就吹,但光凭嘴说不如有点有点实际的东西来得管用。比如说,在那个学科找个观察(observation)或见习(externship)的机会。个性特点别人是无法从你的申请材料上看出来的,你有充分发挥的空间,但也不能说得太离谱了,把自己都说成另外一个人。等你得到面试,最终你是要和那些面试你的医生谈话的,如果你明明很内向不善言辞,却在PS中把自己描述成一个社会活动家似的,一面试人家就看出来了。所以,除了要考虑投其所好外,也要尽量展现自己的本色。反正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也许有的住院医培训计划(RESIDENCY PROGRAM)喜欢,有的不喜欢,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喜欢。你装成不是自己的样子,结果只能是让错误的PROGRAM喜欢你。另外,不是所有母语是英语的人英语写作都好,美国人写作不咋地的也有的是。在中学里,经常是中国孩子写作比很多美国孩子写作好。
网上有些人提供PS写作的服务,没有听说哪个朋友采用过,所以完全不知道是好还是坏。有一点要切记的就是要自己写,不要整段地抄别人的。要知道你今年申请的PROGRAM很可能给你PS模板的朋友去年申请过。你在网上找得到的PS样本,好几万其他申请人也能找来照着抄。哪个医院会喜欢连PS都要抄别人的申请人呢。
材料齐了,申请什么医院呢?当然,需要先确定什么专业。一般选一两个,最多选三个,不要选太多专业。太多了就显得太不专一了,人家会觉得你对他们的专业不是特别感兴趣。有趣的是,这些面试你的医生居然很看重兴趣这一点。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兴趣这事儿多少有点虚,可以张嘴就说有的,也是可以将来慢慢再培养的。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这就象毛时代的介绍式结婚恋爱,一开始没喜欢上不要紧,可以先结婚后恋爱嘛。但在选住院医这件事上,他们还真挺强调兴趣的。大概是他们觉得,住院医这几年这么辛苦,你要是没有兴趣就很难坚持下来。专业的选择当然要考虑自己原来在中国是做哪一科的。很多内科出身的人会很自然地选内科或再多选一个家庭医学。外科出身的就不一定选外科了,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岁数大了,将来干不了多久手就抖了,干不成了,但最重要的是,外科竞争激烈,虽然近年来外科PRELIMINARY有些降温,但也不是太容易MATCH。至于眼科什么的,对于美国医学院毕业生来说都很不容易进,外国医学院毕业生就基本不用考虑了。如果你的考分特别高,两个都是九十九(2007年有不少人两个都是九十以上都没MATCH上,所以两个九十不能算特别高。),又是新毕业生,还有美国的临床经验,有强有力的推荐信,还有绿卡,那你就是香饽饽,下面说到的技巧都不需要。如果你是毕业五年以上,甚至十多年,没有美国临床经验,没有强有力的推荐信,考分还刚刚及格,没有绿卡,没有研究经验,没有当过医生,这里面你占的条数越多,你就竞争力越低,就越需要技巧,才有可能MATCH上。
[打印]
老胡谈考牌(四) 2007-05-15 07:17:10
《申请做住院医》
考试很辛苦,但结果多少还能受自己的控制,虽然其中CS也需要一点运气。申请住院医更是一个令人头痛的事情,其中很多环节都可能成为难以克服的困难,不太受自己的控制。每年九月一日是正式开始申请的日子,为了抢先让自己申请的医院拿到自己的申请材料,很多人早就准备好一切材料,严阵以待,就等着那一分钟的到来,这话一点都不夸张。一般主张,好歹先申请几个医院,好让自己的文件扫描传送等系统激活起来。大批的医院可以随后几天内慢慢再申请。
申请需要那些材料?需要MD学位,成绩单,第一步和第二步成绩,最好能有ECFMG证书。对于外国医学院毕业生现在已经不需要校长信了,ECFMG会帮你放一张空白纸在那里表示材料是齐全的。但如果能弄一封来,当成一封额外的推荐信,总比一张白纸强,有个别医院在面试时还真要这封校长信。还需要三四封推荐信,必须是了解你的人写的才有说服力,最好是美国临床医生写的,最好写的还是你在他的领导下做临床工作(最好还得是HAND ON EXPERIENCE)的表现。如果写信的人所在的科正是你要申请的科最理想,但如果不是也关系不大。写信的人如果是个大腕,有时会起到巨大的作用,前提是他必须确实很了解你。除了准备推荐信,还要在ERAS网站填简历。还要写PERSONAL STATEMENT(PS)。一般来讲,报一个专业写一个PS就够了,但有时你会觉得申请大学附属医院与社区医院应该有所不同,甚至有时可以专门为一个医院写一篇。
PS非常重要,这是你展现自己独到之处的一个机会,但篇幅不能太长,一般A4纸十二号字一页或稍多,太长了人家没有耐心看,太短了人家觉得你不认真,而且你也没办法在那么短的篇幅里充分展现自己的优点和特色。《FIRST AID FOR MATCH》上有介绍各科PS写法的文章和样本,网上也可以找到很多样本,还可以从朋友那里要一些PS过来参考。自己原来的同学,原来在国内做医生时的同事,现在的同事,他们的背景和经历和自己最接近,参考意义最大。有一本书,叫“The Ultimate Guide To Choosing a Medical Specialty”,2003年出的,没有更新的版本,但写得很好。每个专业都是由一个住院医执笔写的,关于专业的特点,平均收入都有介绍,特别是介绍该专业比较看重的住院医候选人特点。读了以后,不论是写PS,还是将来面试,绝对知己知彼,他们想听什么你就能说什么,一说还显得特真诚,特有道理。PS写完了,可以让英语写作好的人帮助改改文字。整个行文的风格,要写些什么主要还要靠自己。在找人写推荐信时通常要把自己的简历和PS一并送去做参考,如果遇到好心人也会顺手帮你改改PS。这些写推荐信的人多半也参加面试住院医位置申请人,所以他们知道好的PS应该是什么样的,对这种人作的修改大致要言听计从。
PS的写作,文字固然重要,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内容,要说清楚自己为什么要申请这个学科,特别是所申请学科和自己原来背景不符合时更需要解释得合情合理,令人信服。还要结合自己的背景,经历和特点说明为什么自己的资历特别好,特别适合。总之一句话,就是自己对这个学科特有兴趣,还特适合,自己的学术背景和个性特点都适合,他们要了你一定不会错,绝对能干好。学术背景都摆在那里,没法乱吹。关于兴趣,你可以只管张嘴就吹,但光凭嘴说不如有点有点实际的东西来得管用。比如说,在那个学科找个观察(observation)或见习(externship)的机会。个性特点别人是无法从你的申请材料上看出来的,你有充分发挥的空间,但也不能说得太离谱了,把自己都说成另外一个人。等你得到面试,最终你是要和那些面试你的医生谈话的,如果你明明很内向不善言辞,却在PS中把自己描述成一个社会活动家似的,一面试人家就看出来了。所以,除了要考虑投其所好外,也要尽量展现自己的本色。反正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也许有的住院医培训计划(RESIDENCY PROGRAM)喜欢,有的不喜欢,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喜欢。你装成不是自己的样子,结果只能是让错误的PROGRAM喜欢你。另外,不是所有母语是英语的人英语写作都好,美国人写作不咋地的也有的是。在中学里,经常是中国孩子写作比很多美国孩子写作好。
网上有些人提供PS写作的服务,没有听说哪个朋友采用过,所以完全不知道是好还是坏。有一点要切记的就是要自己写,不要整段地抄别人的。要知道你今年申请的PROGRAM很可能给你PS模板的朋友去年申请过。你在网上找得到的PS样本,好几万其他申请人也能找来照着抄。哪个医院会喜欢连PS都要抄别人的申请人呢。
材料齐了,申请什么医院呢?当然,需要先确定什么专业。一般选一两个,最多选三个,不要选太多专业。太多了就显得太不专一了,人家会觉得你对他们的专业不是特别感兴趣。有趣的是,这些面试你的医生居然很看重兴趣这一点。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兴趣这事儿多少有点虚,可以张嘴就说有的,也是可以将来慢慢再培养的。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这就象毛时代的介绍式结婚恋爱,一开始没喜欢上不要紧,可以先结婚后恋爱嘛。但在选住院医这件事上,他们还真挺强调兴趣的。大概是他们觉得,住院医这几年这么辛苦,你要是没有兴趣就很难坚持下来。专业的选择当然要考虑自己原来在中国是做哪一科的。很多内科出身的人会很自然地选内科或再多选一个家庭医学。外科出身的就不一定选外科了,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岁数大了,将来干不了多久手就抖了,干不成了,但最重要的是,外科竞争激烈,虽然近年来外科PRELIMINARY有些降温,但也不是太容易MATCH。至于眼科什么的,对于美国医学院毕业生来说都很不容易进,外国医学院毕业生就基本不用考虑了。如果你的考分特别高,两个都是九十九(2007年有不少人两个都是九十以上都没MATCH上,所以两个九十不能算特别高。),又是新毕业生,还有美国的临床经验,有强有力的推荐信,还有绿卡,那你就是香饽饽,下面说到的技巧都不需要。如果你是毕业五年以上,甚至十多年,没有美国临床经验,没有强有力的推荐信,考分还刚刚及格,没有绿卡,没有研究经验,没有当过医生,这里面你占的条数越多,你就竞争力越低,就越需要技巧,才有可能MATCH上。
[打印]
由riverside张贴 @ 2007-05-15 07:17:10 (667)
老胡谈考牌(五) 2007-05-16 07:33:02
《专业选择概论》
虽然竞争力低,但毕竟已经考完USMLE,这么长的路都走过来了,当然想MATCH到一个PROGRAM。这时候,一是不能挑剔,哪个PROGRAM能接受自己就去哪里!二是要用技巧,所谓技巧无非是找比较容易进的专业和医院以及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先说医院,大致分为大学附属医院的RESIDENCY PROGRAM和社区医院的PROGRAM。大学医院当然好,虽然更忙,但如果能进去对将来找工作很有利。大学医院的有些科,比如病理科,还挺重视科研经历,这对有些科研做得很成功的人来说比较有利。有些专业,如麻醉,基本就没有不是大学PROGRAM的,自然也就没有太多可考虑的。而家庭医学,则社区医院的PROGRAM比较多。竞争力差时,多在社区医院的范畴里选择。
再说专业,除了要考虑自己的兴趣和过去的专业背景外,还要考虑各种专业的竞争性。这个竞争性是逐年变化的。早在十年前,作麻醉,放射,病理?哪象个经典的大夫嘛。没有多少人爱去。只要考过了,最不济也能在这几个专业中找个位置。十年过去,现在大不一样了。这几个专业现在都热门得一蹋糊涂。麻醉平均收入那叫一个高,美国医学毕业生都抢着想去,基本没有外国医学院毕业生的份儿。放射科自从有了介入治疗也开始挣大钱了,所以大家都想去。病理科自从由五年改为四年,吸引力就增加了。病理科的特点是不用直接和病人打交道,所以以前作过医生没有,有没有美国临床经验都不重要,但会不会作研究很重要。作病理科医生要读的书很多,基本所有的科的事你都要知道,但好处是不用值班,所以对讲究LIFE STYLE的人来说是个很好的选择。如果AP和CP都学了,将来找工作容易,收入也比内科多。在这里把内科当个参照物来比较,因为做内科的人最多,内科是最最狭义最最经典的医学,内科医生是最经典的医生。
竞争力比较低的朋友怎么选专业呢?原则是要报那些不热门的专业。也就是说哪个专业最没人去,你就去!查查劳工部或其他来源的资料,可以了解到,内科的平均收入是偏低的(其中心脏,血液/肿瘤,最近胃肠道(因为结肠镜普及,能挣钱了)比较高)。家庭医学和儿科更低一些,一向如此。精神科比内科的平均水平(不算内科里的小专业)高,但总的来说高不到哪里去,因为没有太多的介入治疗嘛。理疗也比普通内科稍高,以前大家不喜欢去,现在想去也有一定难度了,容稍后叙述。病理科比内科收入高,虽然近年来竞争越来越激烈,但中国人仍然有机会进去,原因是中国人很多都在作医学研究。有些病理的PROGRAM比较注重科研,所以如果你考分比较高,能争取到好的推荐信,加上自己在顶级科学杂志上发表过文章,还是很有希望的。这时候,没有美国临床经验和毕业时间过长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这就是扬长避短。相对而言,印度的新毕业生,特别是有英国临床经验的,在内科,儿科和家庭医生等专业竞争力更强些。
老胡谈考牌(六) 2007-05-16 21:33:59
《专业选择细说》
关于病理科,力刀(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php?blogID=2828)写过详细的文章论述。
关于内科的情况可以参看落花飘零的文章(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php?blogID=1926)。由于尽年来竞争特别激烈,水涨船高,近年来中国朋友如果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已经很难申请到大学PROGRAM。好的社区PROGRAM也需要两门九十以上,很一般的至少也要八十五以上才比较有希望。
儿科在很多方面内科类似,只是病人限于非成年人而已。收入比内科少一点,相对容易进一点。但据说今年开始,保险制度改变,明年儿科收入会有所增加,也就会更难进一些。总的来说,儿科在中国和美国从来都是属于收入较低的专业,不管怎么变,应该还是相对比较容易进的。如果特别喜欢和孩子打交道,真心喜欢孩子,这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家庭医学是中国原来没有的一个专业,近年来,中国开始发展这一专业。总的来说,家庭医学收入稍低于内科。有些人是因为内科不容易进而把家庭医学作为一个后备选择。其实家庭医学也有它的独到之处,就是家庭医学的课程里包括儿科和外科的内容,有些PROGRAM还包括占不同比重的妇产科内容,所以学出来后是个通科医生,适合在小地方独立行医。有些人喜欢在一个小地方独当一面,喜欢和病人全家都象朋友一样,家庭医学是个很好的选择。由于很多PD发现一些申请人只是把家庭医学当成BACKUP,一些人甚至进了PROGRAM一年后又转到内科,现在PD们特别强调申请人对家庭医学的真诚兴趣。很多PROGRAM的网站上都提出,要想申请,三封推荐信里必须有一封来自美国的家庭医生,讲的是你在他的指导下的HAND ON EXPERIENCE,临床观察都不能算的。对于美国的医学生来说,安排去跟着家庭医生出门诊,这是他们课程的一部分,所以来自美国家庭医生的推荐信很容易得到。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这经常是不可能的。得到一封来自内科医生的信倒是容易得多。所以,这其实是那些PD人为地设置的一道坎。但他们设置得有道理吗?从他们的角度讲,有道理。因为他们知道,有一些外国医学院毕业生别的方面有一定的竞争力,只是毕业年头太长,没有美国临床经验。这些人一旦进了任何一个PROGRAM,有了崭新的美国临床经验,很容易转到其他更好的PROGRAM。站在PD的角度,他关注的是他的PROGRAM的质量和稳定性。他不会首先考虑对申请人是否公平,以及你走到这一步是多么不容易,你应该有一个机会。在申请住院医这件事上,就象任何其它事情,是个人能力,以及每个人站在他自己的位置所做的利益考虑在起作用,而不是同情心。申请人想去自己所能够得到的最好PROGRAM,PD想招到最好的候选人,如此而已。这里没有什么个人的恩怨。所以,这是一场游戏,你要知道规则,按照规则玩,争取最好的结果。他们提出来要家庭医生的推荐信,你就去找机会跟着家庭医生去出门诊,自己掏钱也干。如果实在找不到这样的推荐信,那就只报没提出这项要求的PROGRAM。
理疗和康复(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好象是体力活儿,不太象医生吧?其实收入还比内科多一点呢。在以前,这基本是最容易申请到的专业了。在2007年,情况不是这样。理疗和康复总的来说PROGRAM不是太多,现在很多PROGRAM都要求申请人必须要一封推荐信来自美国的理疗和康复医生,讲的是你在他的指导下的HAND ON EXPERIENCE,观察都不能算的。这和家庭医学如出一辙。以前经常有过来人给竞争力不强的人出主意:“要不也试试康复?今年先进去再说,以后再转嘛。”现在这个主意不灵。相信没有多少人真想作康复的吧,现在又不容易申请了,就干脆别想它了。在这里也不多做介绍了。
精神科,是个有趣的考虑。首先澄清一下,精神科不是神经科。神经科解决的是脑出血,神经系统肿瘤这类器质性问题。精神科则首先要除外这些神经内科和内科的疾病。顺便提一句,神经内科与内科不同,神经内科是专科,住院医培训时间比内科长,但出来后收入明显比内科高一些。神经外科就更不得了了,是医生里收入最高的几个专业之一,离我们太远,不讨论了。其次,精神科医生不是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有MD学位,有处方权,能进行药物,电刺激,精神分析等各种治疗。心理学家没有MD学位,一般持有心理硕士学位,除了在个别州,一般心理学家没有处方权,只能做精神分析等治疗。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一般也持硕士学位),还有一些专科护士密切合作,组成一个组,在这个组里,精神科医生是领导。
对于不喜欢的人来说,对精神科这个选择想都不愿想。很多人不愿意考虑精神科,有这么一些成熟的和不成熟的顾虑:1。精神病医生,到底是看精神病病人的医生,还是自己有精神病的医生,说起来多难听。2。整天和精神病人打交道,自己别也给折磨成精神病了。3。看过演精神病人的电影,精神病人把医生给杀了。作精神科医生太危险了。4。看过中国的精神病院,病房都上锁。那里的医生水平不高,高水平的谁去当精神科医生呀。5。在美国,内科不爱管的用毒品的病人都甩给精神科医生。这些人都是社会的渣滓,不是真正有病,而是自己找的。精神科医生得整天跟用毒品的病人打交道,没意思。6。精神科医生,不就是搞搞心理分析,装神弄鬼的,都是虚的,哪象医生啊。
对于想做精神科的人来说,则有一百条理由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上面的那些负面看法就不一一反驳了,直接从正面讲一讲精神科的好处。1。近一二十年神经科学(NEURO SCIENCE)发展迅猛,带动了精神科也有长足的发展。现在,很多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躁郁症的神经递质改变已经很清楚,针对这些神经递质改变的药物也越来越多,在这点上,精神科已经越来越象内科。现在,精神分析虽然仍然是精神科医生的看家本领,但有些精神科医生已经基本只用药物,而把精神分析这一块彻底让给心理学家。2。精神科以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国和美国都是如此),现在正处于从开始上升向极快速上升的转变阶段。这有些象十年前麻醉病理放射等科的状况。在一个专业正要快速上升的阶段一脚踩进去,应该说是一个最好的时机。太早了,专业还没有发展起来,太晚了就竞争不过别人,进不去了!3。精神科是专科,而且目前还处于紧缺状态,所以不用经过FELLOWSHIP就很好找工作。一般住院医还没毕业就会有好几个工作机会(OFFER),绝不发愁找工作的问题。精神科的平均收入比内科不做专科的平均收入要高。4。在一个小医院里,会有数不清的内科医生去咨询,有好几个神经内科医生去咨询,但只有一个精神科医生去咨询,所以精神科医生就特别重要,感觉良好。5。兴趣问题。有些人喜欢和病人说话,不喜欢给病人查体,不喜欢整天带着个听诊器,做精神科很适合。精神科医生和社会工作者密切合作,而且领导他们。喜欢关注病人这个方面的话,精神科最合适。6。精神科LIFE STYLE比内科好,除了要处理自杀和要杀人的,一般没有太多急诊。精神科住院医要作四年,比内科多一年,但相对比较轻松一些。7。现在申请内科,一般外国医学院毕业生只能申请到社区医院。而精神科,大部分PROGRAM都是大学医院。8。内科中国和美国的差距没有那么大,而精神科在中国还很落后。另外,已经有数不清的中国人在美国作内科,家庭医学,儿科,病理科医生,不新鲜了,而在美国做精神科医生的中国人还很少。所以,要想学成后回国做一番事业,选择精神科最有希望成为中国医学某领域的大腕。9。2007年以前,精神科与内科相比比较容易进,2007年内科和精神科的难易程度大致相当,有人两步都考了90分左右也没MATCH上精神科。相信以后精神科会更难进。与内科相比,对于那些毕业年头长,考分又不高,在试验室做研究的中国人来说,精神科更有希望一些。医学研究经历和考过第三步对精神科比对内科帮助大。
[打印]
由riverside张贴 @ 2007-05-16 21:33:59 (929)
老胡谈考牌(七) 2007-05-17 21:17:33
《申请人和PROGRAM》
申请材料递出去,就静等面试通知了。如果在任何PROGRAM里有认识的朋友,不妨联系一下,也许能帮忙给你弄一个面试机会。接到面试通知,就要安排面试日期。一般来讲,面试定在十到十一月,属于比较早,好处是有PREMATCH的机会,就是被提前录取,不参加统一的双向选择。坏处是,如果没有拿到PREMATCH,到二月份确定排名表时,PD很可能对你印象不深,就会把你排得比较靠后。如果把面试定在一二月,好处是给人留下的印象在PD确定排名表时还比较鲜明,坏处是一般到了这个时候,PREMATCH的名额早就用完了。安排在十二月其实是PREMATCH也捞不到,还给人留下的印象不深。关于PRMATCH要不要接受的问题,如果实力特别强,当然可以考虑不接受。但什么叫实力强,没有一定的标准,有的人有两个九十多分再加上很多其他的优势照样没MATCH上。所以,一般来讲,保证能MATCH上比挑选一个好的PROGRAM更重要,有PREMATCH就接受比较牢靠。具体怎么安排面试的次序,有人建议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把自己不太想去的PROGRAM排在最前面,当成练习。把自己最想去的排在中后,这样一来,到那时面试技巧已经练得炉火纯青,而且由于时间比较接近PD排名次的时间,PD可能对你印象比较深。把其它一些可去可不去的面试放在最后。如果到那时,觉得面试数量已经很多或已经接受了PREMATCH,那些剩下的面试就可以取消掉,不用去了。
多少个面试算够?一般来讲,有十个面试应该能MATCH上,至少应该有五六个。但这只是估计,有再多的面试也没有人能保证你一定MATCH上。所以有的人参加了十多个,二十多个面试。有些人,只有两三个面试,那就使劲准备好这几个面试,争取成功。有的人只有一个面试,最后也MATCH上了。所以概率是一回事,具体到每个人是另一回事。有多少面试也不能掉以轻心。把根本不想去的面试当成练习值不值得?值得。面试季节机票正好便宜,所以大概花一百圆机票钱,一百块旅店钱,换来至少两三个有经验的FACULTY陪你实战练习面试,每人十五到二十分钟。这个价钱不算贵。如果面试的PROGRAM给你PREMATCH,你实地考察了那个PROGRAM觉得也不错,没准这还就成了你最后去的医院了。
应该报多少个PROGRAM呢,一般来讲,条件好的可以少报一些,几十个或一百个就够了。条件不好的就只能多报些,以多取胜,撒大网,碰运气了。在论坛上看那些紧张型的印度人,一报就是一百多个,甚至二百个,人为地增加了每个PROGRAM的筛查量。这些印度人其实竞争力挺强,他们一般刚毕业不久,分数很高,英语流利,有些还有英国的临床经验,所以会拿到很多面试机会。一般来说,一个PROGRAM每招一个住院医会面试十或十几个申请者,所以总的面试机会是有限的,面试机会被不均衡地分配给这些印度来的申请者,其它外国医学院毕业生的机会自然就少了。中国毕业的申请者特点是毕业年头比较长,分数不如老印高,有绿卡,一般都有很好的中国临床经验,有很强美国的医学研究经验和很多一流杂志的文章,这一点老印通常比不了,另外就是阅历丰富,人比较踏实肯干稳重。由于申请人太多,每个PROGRAM都有毕业年头,分数,美国临床经验等筛子(FILTER),不符合要求的直接由秘书刷掉,PD连申请材料都不看。这样一来,中国人得到的面试机会就比较少。但中国人得到面试以后,如果英语不太差,能好好包装和推销自己,被录取的机会还是比较大的。很多好的素质光从纸上是看不到的。
每个PORGRAM都做到两件事,一是招满,二是想尽可能招到最优秀的申请者。每个申请人也想做到两件事,一件是能有一个地方去,另一件是希望尽可能去比较好的PROGRAM。这就象一场斗智游戏。算一下,假设每个PROGRAM为一个位置面试十个人,每个人得到十个面试机会,每个面试机会被录取的机会均等,按照平均计算,应该正好每个人有一个地方去,每个PROGRAM都招满人。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还算每个PROGRAM为一个位置面试十个人,但那些竞争力强的申请人会得到二十几个面试机会,而且每个面试机会被录取的可能性也大于十分之一,所以他能去七八个PROGRAM,但最终他只能去他在RANK LIST上排在最前面的PROGRAM。如果一个PROGRAM在PROGRAM递交的RANK LIST上选的都是这样的候选人,这个PROGRAM就可能出现最终落空,招不满人的情况。PD当然不愿意这种情况发生,所以PD会暗示候选人把自己的PROGRAM排在前面。有点象找对象,你肯说爱我我就说爱你。另一方面,竞争力弱的申请人,面试的数量少,每个面试成功的概率也低,很可能最终没地方去。概率是概率,真实生活中小概率事件会发生,发生在自己头上就是百分之百。十个面试不等于一定能成功,只有一个面试也不等于一定没戏,所以每个人都会做自己最大的努力。有十个面试的还希望更多,只有一个面试的除了争取更多之外,会很努力地准备好这个唯一的面试,争取一击而中。
几年前竞争没有这么激烈,可能面试与录取的比例是八比一,理论上大家只要八个面试就能拿到一个位置。现在水涨船高,需要十个面试了。怎么才能多得面试呢,一个办法是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比如考第三步,找机会在美国做一些临床工作等等,另一个办法就是多申请一些PROGRAM。一些前几年MATCH的朋友听说现在的人动辙就报一二百个PROGRAM很吃惊,说他们以前也就是三四十个,五六十个就算多的了。当然,很早的时候,没有ERAS这种电子报名系统,报名材料要从邮局寄到各个医院,也不可能报那么多个。报那么多个PROGRAM光是粘信封口水都得用干了。现在,有了ERAS,方便是方便了,可费用也高了,一开始一二三个PROGRAM便宜点,以后每多报一个就是二十五块。这样,一共报个一百多个PROGRAM很容易就会花掉两千多块。算上考试报名费一共差不多两千五,买书买题库的钱五百到一千,以后去面试,一个面试算需要花二百,算需要去五到十个面试,还有置装费先算五百。不算找临床经验可能要花的钱,光是上述花销大致就要七八千美元,没有一点经济基础很难支撑得住。
当然,如果在美国上医学院就更贵了。一年学费算四万,生活费算两万五(这都不考虑这是税后直接从自己口袋里或父母口袋里掏的)。在美国上医学院都是至少本科毕业才有资格申请。如果不上这个医学院,直接去工作,算工资是四万五,每年还会增加(做研究大概四万就不错了,去公司可以有五六万,还跟不同地区的收入水平有关),除去生活费(正常工作和生活比上医学院会省些)每年能剩下两万五。所以上不上医学院在钱这方面一年差九万。考虑到如果手里有钱就可以买房子或投资,而欠了大学贷款还要付利息,这里面差距也很大。上医学院一年亏十万元,上四年医学院就是四十万。所以有人说,在美国上个医学院要付出半个MILLION的代价,这个说法不算太夸张。即使如此,美国人还打破头去上医学院,美国人都傻吗,不会算帐吗?当然不是。因为上医学院虽然一开始花费高,但将来做完住院医,一年至少十几万,有些挣钱的专业,一年三四十万也不少见。
有些美国人,作父母的来自其他国家,没有能力或魄力让孩子在美国上医学院,就把孩子送到自己原来的国家去学医,毕业后再考美国的BOARD。这样做的好处是比较省钱,坏处是申请住院医时竞争力不如美国医学院的毕业生,很难进著名大学的好专业,将来自然挣得也会少些。那些直接外国医学院毕业再来到美国工作,然后想起考BOARD的人竞争力就更差了,一般只能去申请那些社区医院里挣钱少的专业。申请到了已经是谢天谢地,哪还有太多挑选的奢望。人家花几十万才能上一个医学院拿到MD学位,你的外国MD能得到美国承认,给你一条小缝,让你也能通过考BOARD当上医生就很不错了。至于PD们喜欢招美国毕业生,那也是很自然的,他们当然更了解也更相信美国医学院的医学教育。要说美国这个社会挺实际的,每个人站在自己利益和职责的角度,都想做最有利于自己的事情,但还是有一些规则可以遵循。供求关系决定了很多事情。美国医学院院那么贵,为什么还有人上?因为毕业以后基本不愁找不到住院医位置,作完住院医收入比较高,可以在几年内还清学生贷款。
外国医学院毕业生在美国考USMLE,然后找住院医位置这么困难(2007年只有44%的申请人MATCH上),为什么还要来走这条路?因为自己已经在手里的MD学位得到认可,等于在美国上医学院的四年时间和花费全省了,太值了。至于为什么这些人不在自己的国家继续行医,那是另一个问题,现在讨论的是已经在美国的人怎样选择以后的职业。那美国医学管理机构为什么要承认外国MD学位呢?因为这样做可以填满那些招不到人的PROGRAM;而且可以给在校医学生施加一点压力,让他们好好学;顺便也可以把其他国家的一些人才挖过来;还能给大家留下一个在美国只要努力就人人平等人人有机会的印象。所以,看来这件事对美国医学界和外国医学院毕业生都有利。似乎美国在校医学生吃了亏,无端多了许多竞争者?其实不然!因为美国医学院毕业生在MATCH过程中占有绝对优势,几乎没有人会找不到住院医位置。(参见官方正式报告http://www.nrmp.org/res_match/tables/table2_2007.pdf 2007年93。4%都找到了位置,没找到的有的可能是因为考试没及格,或者太挑剔了,或者其它个人原因)在MATCH后的SCRUMBLE这件事上,政策明显偏向美国医学院毕业生(他们提前一天知道没招满人的PROGRAM的列表,医学院还派有经验的老师专门来帮助他们!)。所以外国医学院毕业生们基本是在相互竞争那些美国医学院毕业生不太想去的PROGRAM,他们并不构成对美国医学院毕业生的威胁。有了这些外国医学院毕业生,倒是对医学院的收费构成压力:如果收费太高,有些人就会选择去其它国家上医学院。这样一来,医学院的收费就会受到供求关系的调节,不能漫天要价。这对想在美国上医学院的人其实是有利。从这件事可以看到,一,没有白做的付出(如,上美国医学院),也没有白掉的馅饼(比如,外国医学院毕业生要来美国考医生,在英语上,在教学体系上,在PD的偏好上,和在政策上都会吃一点亏。)。二,如果一切按照供求关系办事;事先把规则尽量定得公正和严密些;每个人都尽量诚信,按牌理出牌,整个社会的这件事情就会在正轨上运行,自己调控。
[打印]
老胡谈考牌(七) 2007-05-17 21:17:33
《申请人和PROGRAM》
申请材料递出去,就静等面试通知了。如果在任何PROGRAM里有认识的朋友,不妨联系一下,也许能帮忙给你弄一个面试机会。接到面试通知,就要安排面试日期。一般来讲,面试定在十到十一月,属于比较早,好处是有PREMATCH的机会,就是被提前录取,不参加统一的双向选择。坏处是,如果没有拿到PREMATCH,到二月份确定排名表时,PD很可能对你印象不深,就会把你排得比较靠后。如果把面试定在一二月,好处是给人留下的印象在PD确定排名表时还比较鲜明,坏处是一般到了这个时候,PREMATCH的名额早就用完了。安排在十二月其实是PREMATCH也捞不到,还给人留下的印象不深。关于PRMATCH要不要接受的问题,如果实力特别强,当然可以考虑不接受。但什么叫实力强,没有一定的标准,有的人有两个九十多分再加上很多其他的优势照样没MATCH上。所以,一般来讲,保证能MATCH上比挑选一个好的PROGRAM更重要,有PREMATCH就接受比较牢靠。具体怎么安排面试的次序,有人建议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把自己不太想去的PROGRAM排在最前面,当成练习。把自己最想去的排在中后,这样一来,到那时面试技巧已经练得炉火纯青,而且由于时间比较接近PD排名次的时间,PD可能对你印象比较深。把其它一些可去可不去的面试放在最后。如果到那时,觉得面试数量已经很多或已经接受了PREMATCH,那些剩下的面试就可以取消掉,不用去了。
多少个面试算够?一般来讲,有十个面试应该能MATCH上,至少应该有五六个。但这只是估计,有再多的面试也没有人能保证你一定MATCH上。所以有的人参加了十多个,二十多个面试。有些人,只有两三个面试,那就使劲准备好这几个面试,争取成功。有的人只有一个面试,最后也MATCH上了。所以概率是一回事,具体到每个人是另一回事。有多少面试也不能掉以轻心。把根本不想去的面试当成练习值不值得?值得。面试季节机票正好便宜,所以大概花一百圆机票钱,一百块旅店钱,换来至少两三个有经验的FACULTY陪你实战练习面试,每人十五到二十分钟。这个价钱不算贵。如果面试的PROGRAM给你PREMATCH,你实地考察了那个PROGRAM觉得也不错,没准这还就成了你最后去的医院了。
应该报多少个PROGRAM呢,一般来讲,条件好的可以少报一些,几十个或一百个就够了。条件不好的就只能多报些,以多取胜,撒大网,碰运气了。在论坛上看那些紧张型的印度人,一报就是一百多个,甚至二百个,人为地增加了每个PROGRAM的筛查量。这些印度人其实竞争力挺强,他们一般刚毕业不久,分数很高,英语流利,有些还有英国的临床经验,所以会拿到很多面试机会。一般来说,一个PROGRAM每招一个住院医会面试十或十几个申请者,所以总的面试机会是有限的,面试机会被不均衡地分配给这些印度来的申请者,其它外国医学院毕业生的机会自然就少了。中国毕业的申请者特点是毕业年头比较长,分数不如老印高,有绿卡,一般都有很好的中国临床经验,有很强美国的医学研究经验和很多一流杂志的文章,这一点老印通常比不了,另外就是阅历丰富,人比较踏实肯干稳重。由于申请人太多,每个PROGRAM都有毕业年头,分数,美国临床经验等筛子(FILTER),不符合要求的直接由秘书刷掉,PD连申请材料都不看。这样一来,中国人得到的面试机会就比较少。但中国人得到面试以后,如果英语不太差,能好好包装和推销自己,被录取的机会还是比较大的。很多好的素质光从纸上是看不到的。
每个PORGRAM都做到两件事,一是招满,二是想尽可能招到最优秀的申请者。每个申请人也想做到两件事,一件是能有一个地方去,另一件是希望尽可能去比较好的PROGRAM。这就象一场斗智游戏。算一下,假设每个PROGRAM为一个位置面试十个人,每个人得到十个面试机会,每个面试机会被录取的机会均等,按照平均计算,应该正好每个人有一个地方去,每个PROGRAM都招满人。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还算每个PROGRAM为一个位置面试十个人,但那些竞争力强的申请人会得到二十几个面试机会,而且每个面试机会被录取的可能性也大于十分之一,所以他能去七八个PROGRAM,但最终他只能去他在RANK LIST上排在最前面的PROGRAM。如果一个PROGRAM在PROGRAM递交的RANK LIST上选的都是这样的候选人,这个PROGRAM就可能出现最终落空,招不满人的情况。PD当然不愿意这种情况发生,所以PD会暗示候选人把自己的PROGRAM排在前面。有点象找对象,你肯说爱我我就说爱你。另一方面,竞争力弱的申请人,面试的数量少,每个面试成功的概率也低,很可能最终没地方去。概率是概率,真实生活中小概率事件会发生,发生在自己头上就是百分之百。十个面试不等于一定能成功,只有一个面试也不等于一定没戏,所以每个人都会做自己最大的努力。有十个面试的还希望更多,只有一个面试的除了争取更多之外,会很努力地准备好这个唯一的面试,争取一击而中。
几年前竞争没有这么激烈,可能面试与录取的比例是八比一,理论上大家只要八个面试就能拿到一个位置。现在水涨船高,需要十个面试了。怎么才能多得面试呢,一个办法是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比如考第三步,找机会在美国做一些临床工作等等,另一个办法就是多申请一些PROGRAM。一些前几年MATCH的朋友听说现在的人动辙就报一二百个PROGRAM很吃惊,说他们以前也就是三四十个,五六十个就算多的了。当然,很早的时候,没有ERAS这种电子报名系统,报名材料要从邮局寄到各个医院,也不可能报那么多个。报那么多个PROGRAM光是粘信封口水都得用干了。现在,有了ERAS,方便是方便了,可费用也高了,一开始一二三个PROGRAM便宜点,以后每多报一个就是二十五块。这样,一共报个一百多个PROGRAM很容易就会花掉两千多块。算上考试报名费一共差不多两千五,买书买题库的钱五百到一千,以后去面试,一个面试算需要花二百,算需要去五到十个面试,还有置装费先算五百。不算找临床经验可能要花的钱,光是上述花销大致就要七八千美元,没有一点经济基础很难支撑得住。
当然,如果在美国上医学院就更贵了。一年学费算四万,生活费算两万五(这都不考虑这是税后直接从自己口袋里或父母口袋里掏的)。在美国上医学院都是至少本科毕业才有资格申请。如果不上这个医学院,直接去工作,算工资是四万五,每年还会增加(做研究大概四万就不错了,去公司可以有五六万,还跟不同地区的收入水平有关),除去生活费(正常工作和生活比上医学院会省些)每年能剩下两万五。所以上不上医学院在钱这方面一年差九万。考虑到如果手里有钱就可以买房子或投资,而欠了大学贷款还要付利息,这里面差距也很大。上医学院一年亏十万元,上四年医学院就是四十万。所以有人说,在美国上个医学院要付出半个MILLION的代价,这个说法不算太夸张。即使如此,美国人还打破头去上医学院,美国人都傻吗,不会算帐吗?当然不是。因为上医学院虽然一开始花费高,但将来做完住院医,一年至少十几万,有些挣钱的专业,一年三四十万也不少见。
有些美国人,作父母的来自其他国家,没有能力或魄力让孩子在美国上医学院,就把孩子送到自己原来的国家去学医,毕业后再考美国的BOARD。这样做的好处是比较省钱,坏处是申请住院医时竞争力不如美国医学院的毕业生,很难进著名大学的好专业,将来自然挣得也会少些。那些直接外国医学院毕业再来到美国工作,然后想起考BOARD的人竞争力就更差了,一般只能去申请那些社区医院里挣钱少的专业。申请到了已经是谢天谢地,哪还有太多挑选的奢望。人家花几十万才能上一个医学院拿到MD学位,你的外国MD能得到美国承认,给你一条小缝,让你也能通过考BOARD当上医生就很不错了。至于PD们喜欢招美国毕业生,那也是很自然的,他们当然更了解也更相信美国医学院的医学教育。要说美国这个社会挺实际的,每个人站在自己利益和职责的角度,都想做最有利于自己的事情,但还是有一些规则可以遵循。供求关系决定了很多事情。美国医学院院那么贵,为什么还有人上?因为毕业以后基本不愁找不到住院医位置,作完住院医收入比较高,可以在几年内还清学生贷款。
外国医学院毕业生在美国考USMLE,然后找住院医位置这么困难(2007年只有44%的申请人MATCH上),为什么还要来走这条路?因为自己已经在手里的MD学位得到认可,等于在美国上医学院的四年时间和花费全省了,太值了。至于为什么这些人不在自己的国家继续行医,那是另一个问题,现在讨论的是已经在美国的人怎样选择以后的职业。那美国医学管理机构为什么要承认外国MD学位呢?因为这样做可以填满那些招不到人的PROGRAM;而且可以给在校医学生施加一点压力,让他们好好学;顺便也可以把其他国家的一些人才挖过来;还能给大家留下一个在美国只要努力就人人平等人人有机会的印象。所以,看来这件事对美国医学界和外国医学院毕业生都有利。似乎美国在校医学生吃了亏,无端多了许多竞争者?其实不然!因为美国医学院毕业生在MATCH过程中占有绝对优势,几乎没有人会找不到住院医位置。(参见官方正式报告http://www.nrmp.org/res_match/tables/table2_2007.pdf 2007年93。4%都找到了位置,没找到的有的可能是因为考试没及格,或者太挑剔了,或者其它个人原因)在MATCH后的SCRUMBLE这件事上,政策明显偏向美国医学院毕业生(他们提前一天知道没招满人的PROGRAM的列表,医学院还派有经验的老师专门来帮助他们!)。所以外国医学院毕业生们基本是在相互竞争那些美国医学院毕业生不太想去的PROGRAM,他们并不构成对美国医学院毕业生的威胁。有了这些外国医学院毕业生,倒是对医学院的收费构成压力:如果收费太高,有些人就会选择去其它国家上医学院。这样一来,医学院的收费就会受到供求关系的调节,不能漫天要价。这对想在美国上医学院的人其实是有利。从这件事可以看到,一,没有白做的付出(如,上美国医学院),也没有白掉的馅饼(比如,外国医学院毕业生要来美国考医生,在英语上,在教学体系上,在PD的偏好上,和在政策上都会吃一点亏。)。二,如果一切按照供求关系办事;事先把规则尽量定得公正和严密些;每个人都尽量诚信,按牌理出牌,整个社会的这件事情就会在正轨上运行,自己调控。
[打印]
由riverside张贴 @ 2007-05-17 21:17:33 (728)
老胡谈考牌(八) 2007-05-18 21:19:56
《面试》
面试是对一个人能力的综合考量。从着装举止言谈,到对该专业和该PROGRAM的了解,回答问题的技巧和如何提出有水平的问题,这一切都要经过事先研究和练习。
如果你得到了面试,向已经当了医生的朋友请教有什么经验,他们一般会告诉你,要特别自信。人的性格不同,有人做事高调;有人低调,不喜欢说得过多,不喜欢自我吹嘘,认为说没有用,得靠具体行动。中国人一般比较谦虚。在面试这件事上,要改一改这个习惯。必须充分强调自己的优点,用语言,语调和眼神表现出自己能干得了这个工作,自己就是这个位置最佳的候选人。这需要找朋友,最好是面试过别人的朋友事先进行练习。最早的一两个面试其实就是以后面试最佳的实战训练。如果只有这一两个面试,那就不能拿来练习,必须一击成功。一般需要投其所好,比如,外科医生需要手巧,胆大心细,你就说自己在国内当医生时手特巧,操作进行得特棒。如果面试的是病理科,你就说自己知识广,遇事最喜欢探究一个为什么。如果面试的是儿科,你就说自己在中国当医生时最喜欢小孩,自己和儿童病人打交道有一套。当然,说这些话都要有一定的事实基础,而且不能自己的话自相矛盾。所有他们还有一个说法,就是“BE YOURSELF”,意思是你就是这样一个人,你觉得自己很好很适合这个位置,对方应该喜欢,但对方到底喜不喜欢就看他的了。是本色一点,还是更投其所好,这个尺度只有自己把握了。
除了自信,第二重要的应该是事先做好调查研究,这个PROGRAM有哪些FELLOWSHIP,面试自己的人专攻哪个小专业,都要事先调查好。这样,在面试时可以做到知己知彼,说出话来让人一听就是事先做过调查研究,很重视,很认真。
第三是着装。关于着装,男的当然要穿西服戴领带,有一个大学泌尿科协助PD招收住院医的秘书(COORDINATOR)说,要穿黑色西服,颜色越深越好,质量要好,显得特PROFESSIONAL,她见到的来面试的大部分都这样穿着。而有一个在社区医院参加面试的FACULTY则说,不能穿太黑了,太高档了。因为你只是来面试当住院医,纯黑的是将来做完住院医去找工作时穿的;而且,如果你穿得比面试你的人还高档,显然不妥。她透露,这个医院对每个面试的申请人的着装就是这么打分的。从这两个例子看到,不同PROGRAM对着装的要求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大致都是要求正式整齐,PROGESSIONAL,颜色纯黑或偏黑,衣服品质不能太差,至于不能高档到什么程度就很难说了。《FIRST AID FOR MATCH》一书里关于着装,如何管理自己所有要面试医院的材料,面试时应该注意看什么,如何回答问题,如何问有水平的问题,何时以及如何写感谢信等等都有介绍。关于面试时要看些什么,书里还讲到应该看看所在的城市自己喜不喜欢,医院的财务状况如何等等,这部分内容似乎是写给那些竞争力很强的人看的。如果一共就没几个面试,哪能再挑剔什么,管它地理位置自己喜不喜欢,财务状况是否不稳定,先进去再说。即使明年医院解散了,有了这一年临床经验,明年转一个PGY2位置也比较容易。
内科面试一般候选人比较多,每个人见两三个FACULTY,和每个FACULTY谈十到二十分钟,比较仓促。此外,就是PD介绍PROGRAM情况,总住院带着参观医院,有时会让你参加一个小讲课或教学查房。如果是病理科或精神科,面试要见四个或更多FACULTY,每人可能谈半小时或更多,而且他们有的人是专做研究的,所以会对你的研究工作比较感兴趣。岁数比较大的中国候选人一般都有医学研究的经历,谈起这方面话题比较得心应手,气氛也比较好。一般PD或其他FACULTY都会问:“你觉得你十年以后会干什么?”如果是大学PROGRAM,而且是病理之类的专业,不妨说自己那时应该完成了住院医和FELLOWSHIP的培训,正在大学里当FACULTY,除了临床工作还会有一些研究工作。如果是社区医院的内科,可以说自己想做一个FELLOWSHIP,也可以说想在住院医毕业后直接就在医院里做医生看病人。有些面试你的人本身只是看看病人,不做研究。跟这样的人说你想做研究,如何有远大的理想,他会觉得你到这里来不适合。如果面试的是家庭医学,就要强调自己特别喜欢这种照顾社区里一家一家的人的健康的感觉,一定要打消他们怀疑你只是用家庭医学作为一个后备选择的想法。
面试后的感谢信一般在面试后两三天就写好寄出。现在都喜欢用EMAIL,发得快,对方也很容易回。用很正式的信纸打印出来再寄出去,显得非常重视,也是好办法。甚至有人两种办法都用。感谢信要表明自己对该PROGRAM的兴趣。可以提一两句有关当时面试场景的事情,这样做对方比较容易想起自己是谁。还可以借机会再强调一下自己的优势。一般建议除了PD之外,给PROGRAM COORDINATOR(秘书)和每个面试过自己的FACULTY也写一封,内容可以不一样,篇幅也短些。如果面试比较早,可以在圣诞节寄个贺卡。如果面试是在新年以前,将来可以在二月PD排名次前再写一封信表忠心。
对于自己最喜欢的几个PROGRAM,可以很诚恳地给PD发信或打电话,说自己特别感兴趣,还想再来看一次,体会一天住院医的生活(REVISIT)。如果一共就没有几个面试,那就个个都争取。不是所有的PROGRAM都鼓励你去再访(REVISIT),有的会不同意安排,有的随你,有的则主动邀请每一个面试者再访。如果对方邀请,一般应该答应以显示诚意,如果不答应,这个PROGRAM对你的兴趣就会降低。一般来说,再访气氛都比较好,经过再访双方相互更了解,将来相互MATCH的可能性明显增加。
[打印]
老胡谈考牌(九) 2007-05-20 06:51:16
《排RANK LIST 和MATCH》
有些人在给自己最喜欢的医院排名次时考虑得头都疼了:这个医院教学不错,但地点太差了,周围不安全。那个医院教学和位置都不错,但不是自己第一喜欢的专业。还有一个医院什么都挺好,但就是PD好象不太热情,估计能去的可能性不大。有的朋友考试和面试都挺过来了,在排名次时却口角急出了好几个大泡!说来好笑,对于面试特别少的人来说,这部分烦恼倒可以省了,一共就两三个PROGRAM可以拿来排名次,没有太多好想的。
是把自己最喜欢的PROGRAM排在前面,还是把最喜欢自己的PROGRAM排在最前面,这是个历年大家都在反复讨论的问题。一般比较官方一点的意见是要把自己最喜欢的排在前面,因为MATCH是用计算机排列组合的,运算的逻辑是只要那个PROGRAM把你排在另一个候选人前面,即使你把那个PROGRAM排在第十名而那个候选人把同一个PROGRAM排在第一名也会要你。就是说,PROGRAM不会因为你把它排在比较后面而生你的气,该要你时也不要你。在很多时候,这种喜欢是相互的,就象相对象,你和PD在面试时对上了眼,以后通过写感谢信,再访和排名次前的电话或EMAIL再表忠心和再试探,到最后送交排名表时其实心中已经基本有数自己去哪几个医院的可能性比较大。
对于那些竞争力很低的朋友来说,去什么地方不重要,重要的是好歹能有个什么地方可去。这时候,不管自己真的对哪个PROGRAM有所偏好,只要有任何PROGRAM表示对自己有点意思,就赶紧拍胸脯表忠心,说是要把这个PROGRAM排在最前面,这样也许能增加PROGRAM对你的好感,把你的名次往前提一些。
MATCH对于住院医候选人是件很重要很紧张的事情,对于PD来说也不轻松。除非是那些特别优秀的大学的热门专业,很多PROGRAM也面临招不满人的危险。前面说过,报一个招十个人的PROGRAM的候选人可能超过一千,从里面选一百多个来面试,将来只要选出其中十个人就可以了,怎么会招不满呢?原因是这样的:因为每个PD除了要招满人之外,还想尽可能选择最优秀的候选人。PD在排LIST时,当然不会只排十个人,一般根据往年经验可能排上三十到五十个。按一般情况,在这么多人中总能捞到十个。但是要知道,被PD排在前面的候选人都是竞争力比较强的,他们并没有把这个PROGRAM排在第一名,所以很有可能被其他PROGRAM先选去。如果这种可能来不了的候选人在PROGRAM的RANK LIST上占的比例太高,将来就有可能会招不满人。所以,这些PD就要想办法保证排在LIST中的人把这个PROGRAM排在第一名。按照规则,PD是不可以要求候选人这样做的,但不除外PD使用技巧,用动听的承诺骗取候选人把他的PROGRAM排在第一。说来简直难以置信,在供求关系这么有利于医院方的这个时代,居然有些比较弱的PROGRAM的PD会屈尊给一个个比较中意的候选人打电话,以期达成协议,让对方把自己的PROGRAM排在第一名。还有一个会造成PROGRAM招不满人的情况是最后MATCH上的人中需要入境签证的人太多,说不定就会有一两个到时候签不上证,造成名额空缺。另外,还有些人MATCH到一个PROGRAM后临时有其它意外情况不能来报到。LIST上的候选人被别的PROGRAM挑走造成的空缺就是MATCH失败的人进行SCRUMBLE的目标;后两种原因造成的空缺会出现在MATCH以后,一般PD会通过熟人介绍等办法最终把人招满。
三月十二日对于这些考医生的人可以说是决定后半辈子的一个重要日子,因为这一天东部时间中午十二点整每个在NRMP注册的人都可以进入自己的帐户,看自己MATCH上没有。在那一分钟,所有参加MATCH的人都输完了密码,等在那里准备按下鼠标左键。当时NRMP服务器会特别忙,以至出现好几次都LOGIN不了的情况。如果MATCH上了,就会出现一行小字“Congratulations, you have matched!”。别看只是一行小字,这可是花了至少两年时间考试加报名和面试,投入至少六七千美刀,受尽多少折磨和煎熬得来的。虽然还不知道到底自己会去哪个医院哪个PROGRAM,但至少自己已经步入医生的行列,将来只要完成住院医的培训,阳光下的生活就在等待着自己了。没MATCH上的则第二天会收到没招满人的PROGRAM的列表,需要全心全意地投入到SCRUMBLE中,争取捞一下最后的机会。在SCRUMBLE这件事上,政策又一次明显偏向美国医学院的医学生:他们的医学院学生事务校长或教务处长(DEAN)在十二日就能接到没招满人的PROGRAM的列表,比外国医学院毕业生早一天。所以这些美国医学院的孩子可以早一天申请那些没招满人的PROGRAM,而且有专职老师这一天什么别的事都不干,专门帮着进行SCRUMBLE。外国医学院毕业生有一个名义上的DEAN’S OFFICE,就是ECFMG。ECFMG当然不可能象美国医学院的DEAN那样关心自己的医学生了。所以,好多人SCRUMBLE时会邀请几个朋友帮着一起发传真什么的,大家铺开了摊子,场面挺壮观的。虽然SCRUMBLE成功的希望渺茫,2007年比往年情况更糟,但没MATCH上的朋友还是不轻易放过这个机会,因为一旦成功就不必多等一年,也不用明年再做一遍挣扎了。
从三月十二日中午到三月十五日中午,没MATCH上的人忙着SCRUMBLE,没多少功夫乱想。MATCH上的人一开始会兴奋上半天一天的,之后就度日如年了,心里特别想知道自己到底会去那里。不要以为有的PD妙舌生花,说把你排得极其靠前(RANKED YOU EXTREMELY COMPETITIVE)你就能进去。在美国这儿不兴说谎,PD不会自贬身价跟你撒谎。PD认为招十个人,把你排在第十九名已经是第二梯队,很靠前了。预期前十名中很多都是美国医学院毕业生,肯定第一志愿报的都是更好的PROGRAM,没有几个会最终进到自己这个社区医院,所以前二十名几乎肯定可以进来。PD当初向你表态时很可能没有骗你的意思,但也许今年出了怪事,排在你前面的人居然大部分都进来了,于是你就没能进这个PROGRAM。虽然大约一半人都会MATCH在第一个志愿,但也确实听说有人MATCH到第六志愿。MATCH到不同专业或不同医院,不但住院医这几年会不相同,后半辈子的生活会很不一样,而且很多PROGRAM都是在其它城市,需要考虑搬家等问题。可以想象等待的日子有多么焦急。
三月十五日是MATCH DAY,迷底揭晓,天下大白,各就各位。以后等待PROPRAM寄OFFER LETTER或合同也会着急,但那比起MATCH前的焦虑轻多了。
[打印]
由riverside张贴 @ 2007-05-20 06:51:16 (562)
老胡谈考牌(十) 2007-05-21 05:21:19
MATCH后
三月十二日如果没有MATCH上,通过SCRUMBLE还有一线希望可能捞着一个PROGRAM。此外,还有很多其它的途径争取今年晚些时候MATCH进一个PROGRAM或明年MATCH成功。比如,可以让朋友帮助留意他们的PROGRAM有无空缺出现,随时准备好补漏。也有的朋友试着申请ORTHOPEDIC的PROGRAM获取宝贵的一年实习经验,第二年能MATCH到很好的ALLOPATHIC PROGRAM(一般MD所申请的都是这种)。要注意,这里得到的是实习(INTERNSHIP),而不是见习(EXTERNSHIP),是真正动手的临床经验,而且还带工资的!有了见习经验对第二年申请都很有帮助。要是有了实习经验,那就基本相当于已经干了一年第一年住院医的工作,一般医院都会喜欢要。一下子从头一年基本得不到面试,面试时一问有没有美国临床经验就傻眼的状态变为很多医院抢着要的香饽饽,反差挺大的。ORTHOPEDIC PROGRAM一般是给OD们申请的,招不满人时也会接受一些MD申请人,据说如果有认识人帮助会比较大。
一般朋友最容易想到的有两招,一招是考第三步(对病理科和精神科帮助教大,对内科和家庭医学帮助较小),另一招是见习。见习比观察强。过去见习一两个月就差不多了,现在得三个月,半年的临床经验才好使。大学的PROGRAM要首先照顾自己的医学生,一般不会接受已经毕业的外国医学院毕业生来见习。FIRST AID FOR MATCH介绍了哪些医院有观察或见习机会和如何申请。如果不愿意去太远的医院,也可以打听一下附近有没有什么小医院也提供观察或见习机会。去见习或观察,每月可能需要交给医院一两千美元。白去医院上班,挣不着钱不说,还得倒给医院钱,但为了争取第二年能MATCH上,不得不这样做。医院收钱收得也有一定道理,因为涉及一些保险的费用。有一个私人开业的印度人居然要一个月三千美元,简直是乘人之危。有些地区找见习机会不太容易,可以通过中介公司去找。没办法啦,谁让自己毕业年头太久,考的分数又不够高,只能自己现在往里面砸钱了。不少人都是头一年刚刚考完就去申请,没有美国临床经验,最终没有MATCH上。第二年去见习几个月,让带自己的主治医写推荐信就MATCH上了。甚至有人直接就被去见习的医院看上,MATCH到那里了。
如果MATCH上了,从三月中到六月底开始新工作大致有三个月的时间。这期间要结束原来的工作,已经告诉老板并得到支持的人日子还好过写,老板尚不知情或不支持的就更麻烦些。生活方面,要卖掉或退租现在住的房子,在新的地方找住处,搬家,做新工作需要做的PAPERWORK,包括查体,ORIENTATION,以及一两周的短期培训等,也很忙。如果有孩子,还要考虑孩子上学问题,找保姆问题或邀请自己父母来美问题。做住院医不要说有孩子,就是没有孩子,有些人都觉得自己都照顾不了自己,专门把父母接来同住,度过难关。习惯于两口子生活在一起的家庭还面临一个新的小小挑战:一般两个人在一起住的时间长了,家里的事情会有分工,比如房子,水电煤气电话费,车的保险,保养,每年的注册,报税等等。现在分开了,每个人都要做所有的事情,工作量就大了,而且有些事长时间不干都不会了,还要现学。原来在家里管事越少的那个人越会觉得困难。
最最重要的是,经过将近一年报名,面试,MATCH和准备搬家,脑子的热点早就离开了专业医学知识,甚至好些专业术语一时都想不起英文是怎么说的了,所以很有必要在开始工作前再恶补一下。一句话,千头万绪,百废待兴,烦恼多多。但比起MATCH不上要好得多,所以不能向任何人抱怨,因为如果去抱怨,人家肯定不同情。就象有人在职场生涯发一个帖子,说“OFFER太多,有的十多万,有的是部门经理,去哪个,愁死了。”当时正是大批人被裁员找不到工作的时候,所以发帖的人接了好多砖回去盖房去了。
六月中到七月一日,是大部分PROGRAM开始的日期。经过了考试,面试洗礼的第一年住院医(PGY1),也叫实习医(INTERN),就正式上任,开始了他们新的一轮艰苦卓绝的奋斗。他们自己在心里安慰和鼓励自己,不就是三(四,五,六)年吗,过去了,以后好日子就来了。真是这样吗?一个开业已经好几年的心内科医生回顾自己几年来走过的路,感慨到:“从当住院医开始,就没过过什么轻松日子,天天披星戴月,饭吃了上顿不知道下顿什么时候有工夫吃。”做医生注定了一生劳碌,但劳碌得有意义,所以凡是作了医生的听说有朋友正在考试都会鼓励和帮助。如果他真的后悔自己作了医生,他会支持自己的朋友走同样的路吗?
最后,给没当过医生的朋友讲一个不是秘密的秘密。这件事本身不是秘密,只不过不了解的人想不到那一层,所以在这里点一下这个问题。还记得前文提到的讲病理的GOLJAN医生吧。他回忆自己当年刚从医学院毕业,七月初开始工作,那些具体的临床工作其实还不会作,遇到问题就问老护士有什么看法,赶上好的护士,会说:“DOCTOR,YOU DO THIS。 NOW,DOCTOR,YOU DO THIS。”GOLJAN医生说,告诉大家一个秘密,除非有急诊万不得已,千万不要在七八月份去医院看病,因为那时医院里来了好多新的第一年住院医!他们好多事情都不会。那一两个月医院的死亡率都高。现在,把这个秘密告诉给不学医的读者,算是对大家跟读的一点回报。透露了内部情报,学医的朋友不要生气。
[打印]
由riverside张贴 @ 2007-05-21 05:21:19 (839)
朋友老胡今年MATCH上,现在要去当住院医了,愿意把自己的一些经验讲出来分享。成者英雄败者寇,成功了就可以把自己的经验当成经验讲,如果失败了那就只有教训了。关于面试的技巧和表现,到底是不是真的自己在某些方面做得好,另一些方面做得不好,大概只能等将来有机会见到面试过自己的人问了才有可能知道,大部分面试者永远也没机会再见到,所以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永远是个迷。
虽然说任何别人的经验都是具体情况下的经验,不能完全照搬,但多看些多听些别人的经验,找找规律,总能多少有点启发。每个人在这整个申请过程中都会不断地找已经走过来的朋友咨询各种问题。把刚刚走完这个历程的人的经验和教训写下来,对后来者也是一个参考。老胡现在忙着卖房子搬家什么的,没工夫写。河边写过一个老胡考医生的小说,很受欢迎,所以决定再写一篇非小说的介绍性文章,把从老胡啃着豉油凤爪的嘴里吐出的至理真言一五一十地记录下来,奉献给大家。为了能有机会聆听老胡教诲,河边没少到中国城买二锅头,在家做好了菜给老胡吃。老胡因为要卖房子已经不在家开伙了,整天不是在外面吃就是上朋友家混。每次上朋友家蹭饭就顺便带一批不准备搬走的家具什么的过去,一举两得,也不知道老胡家里咋就跟变魔术似的,有送不完的东西。想想河边养一个博客也不容易,不但不挣钱,还陪时间搭银子的。人啊,为了一点虚名,干尽傻事,还自己乐此不疲。闲话说过,下面就基本是老胡语录了。
《为什么要作住院医》
在美国以外其它国家得到MD学位的人可以在美国考行医执照(BOARD),又叫考牌,经过三到五年的住院医培训,之后可以再附加二到三年的FELLOWSHIP,或直接就去独立行医。住院医这几年很辛苦,工资待遇也不高。将来独立行医后收入有所提高,但基本会一辈子辛苦。考行医执照和找住院医位置的整个过程一般需要两年以上,取决于不同人的基础,所投入的时间和努力,以及是否同时还在工作。所以去走考行医执照,再作住院医,需要做好超级辛苦至少五六年的准备,以后当上正式医生后,如果不想多挣钱,辛苦程度可能有所减轻。一般收入少的专业相对轻松一些,收入较高的专业更忙一些,总之天下没有白掉的馅儿饼。
所以,行医这条路不是所有有MD学位的人都想走的,想走这条路的人也要下很大的决心,付出很大的努力。大约十年前,计算机行业很走俏,很多从中国来的MD就从实验室走出来,一脚踩进计算机产业。有的人是读了一个计算机相关的硕士学位,有的人只是选过几门课。当时IT产业那叫一个热呀,学DOUBLE E的,学计算机的,找工作都很容易,招人的公司给买好飞机票,然后雇了豪华轿车在机场接,除了面试还让你免费在城市里玩几天。很多人在那时找到了很好的IT工作,让人羡慕。那时候机会大把,没有多少人想长期做实验室工作。除了改行去学计算机,也有人去做BIOINFORMATICS,也有人去生物制药厂的。留在大学实验室里的,进可以去争取终身教职,先弄个实验室小老板当当,退可以靠在实验室熬年头当个LAB MANAGER或COORDINATOR或DIRECTOR,头衔(TITLE)并不太重要,就是当个实验室的小头目,帮着大老板管理实验室。这样,头衔比较好听,工资待遇也高一些,还可以少做甚至不做那些费脑筋,费时间的实验。也就是说,在那段时间,我们这些在中国当医生出生的人,只要在美国实验室找到一个工作,或者能来美国读一个MBA或PHD学位,往后的路子是比较宽的,可以说随便选一条路就会走得很好。那时候,想当住院医也比较容易,很多专业都特别容易进,基本上只要考过了USMLE第一二步就可以MATCH上。但在那个时候,不少人觉得去作住院医太辛苦,耗时也太长了,有点吃力不讨好,都不能下决心去做。
但是,很快美国经济就下滑了,加上近几年反恐怖和应付自然灾害的巨大花费,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很多公司连年裁员,一旦被裁再找新的工作也有难度,甚至有些人不得不再考GRE重返校园以维持自己的合法身份。在医药公司的还好些,自己有生物医学方面的背景,不那么容易被裁。在计算机或财务相关的公司的朋友们处境就更危险一些。在这些公司里首先被裁的经常是这些半路出家才学了一点计算机知识的雇员。即使不被裁,别人被裁了,工作就压到留下来的人身上。这样,做起来就会很辛苦,甚至有些力不从心。在大学里的朋友们处境也不怎么样,申请基金变困难,想当小老板就不容易了。当上小老板的为申请基金愁白了头,愁白了头还弄不到的话就会处于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极为尴尬的状态。想傍着一个大老板帮着搞点实验室管理混个长期饭碗的也会如意算盘落空,因为大老板自己也会拿不到新的基金!简单一句话,就是经济一不景气,原来走得好好的那么多条路现在都不好走了。
这时候再来看看重新做住院医这个选择:想当住院医依然需要考试,当上住院医依然辛苦依然薪水不高。但考虑到做完住院医以后能有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生活,在其它的选择变差的时候,重做住院医这个选择就成为一条艰苦但有个比较光明的道路脱颖而出。于是,拥有MD学位的千军万马从一条条窄道杀出,挤向从医这一条本来就很拥挤的小道。不错,美国一年大约需要两万多个新住院医,但绝大部分位置是留给新毕业的美国医学生的。一些比较不热门的专业和比较差的医院会出现招不满人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在政策上给其它国家医学院毕业生留了一个小豁口,允许这些人参加行医执照考试(最低限要先考过USMLE STEP1,STEP2CK和STEP2CS),然后申请,面试并参加全国统一的住院医培训计划双向选择(既MATCH)。在以后的篇幅中会谈到,外国医学院毕业生与美国医学院毕业生相比,从考试到申请,到MATCH,整个过程中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阻力,有些完全是人为设置的。但要知道,想到在美国上医学院每年学费三四万,而在中国学医以前是免费的,现在不知是否收费了,即使收费,肯定是远远低于在美国上医学院的费用。如果不让他们占有一些优势,谁还愿意在美国念医学呀。参加到考牌大军的除了中国人外,印度和巴基斯坦人很多,其它的如俄罗斯,东欧国家,埃及,日本,波多黎哥等国的MD也经常能见到。在KAPLAN学习班,STEP2CS考场,USMLE论坛,以及面试时可以见到很多来自不同国家医学院的毕业生。有些对外国医学院毕业生比较友好的住院医培训计划里什么国家的人都有,象个小联合国。
一般第一年住院医(PGY1 RESIDENT)又叫实习医生(INTERN)收入在四万多至五万多,物价高的地区相应地收入高一点。每年收入略有增加,但没有人指望靠做住院医挣钱的。因为这段时间非常忙,非常苦,非常累。没有时间的时候,有时候可以通过多花钱来省出一些时间来。反过来,没有钱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多花时间省出一点钱来。当然,这种金钱和时间的转化是有限度的。所以,经历千难万险,考牌当住院医,着眼点其实在住院医以后。住院医,以及随后的FELLOWSHIP,这都不算是正式的工作(JOB),只能算培训(TRAINING),工资都没有正式注册护士(RN)的工作或医生助理(PA)的高。等真正自己独立当医生以后,少的年薪一般可以达到十万几美圆,多的可以到几十万,取决于专业和地区的不同以及病人的多少等等。外国医学院毕业生一般去那些挣钱少,竞争不太激烈的专业,如内科,儿科,精神科,家庭医学,物理医学等。挣钱多的好专业肯定得先紧着美国自己培养的医学生先挑。年薪十万几美元,工作稳定,不用担心被裁或申请不到基金,只要一天天看病人,看看书更新更新知识,过几年考个试,职业又比较受人尊重,先猛努力那么几年,然后就这么过自己的下半辈子,对于有一个MD学位来说的人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特别是在经济不景气,干啥都不牢靠的时候,当医生更是稳妥。毕竟,经济不好了,好多消费品可以不买,工厂商店都可以破产,但有病总得看。
[打印]
由riverside张贴 @ 2007-05-12 07:39:46 (990)
老胡谈考牌(二) 2007-05-13 07:28:20
《USMLE》
一些中国人谈起考试找住院医位置这件事,喜欢用个中英文混合的词,叫考BOARD,有些年岁大的人不喜欢夹带英文,就用考牌这个词。必须考的是STEP1,STEP2。第一步考的是基础知识,大致分为七个板块:解剖学,行为科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和生理学。第二步实际有两个考试,即STEP2CK, 和STEP2CS。CK的意思是CLINICAL KNOWLEDGE,考的是临床医学知识,大致分为七个版块:内科,神经科,妇产科,儿科,预防医学,精神科,和外科。CS的意思是CLINICAL SKILL,考的是问病史,查体和写病历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把英语和交流技巧一起考了。STEP3(第三步)一般在当上住院医一两年后考。也有人选择在MATCH前考,目的是可以让医院帮助申请H1签证。有些医院的有些专业比较喜欢接收已经考过第三步的申请者,如病理科,精神科。一般内科和家庭医学科不太要求预先考过第三步,因为这些科招生的主任(PROGRAM DIRECOR, 简称PD)认为三年的内科或家庭医学住院医培训对考第三步帮助很大,到时候大家都会考过的。而病理科的住院医培训对考第三步帮助不大,如果有些住院医到了四年(病理和精神科都是四年,有些科甚至是五六年,象泌尿外科就是著名地长)还迟迟考不过第三步,总也毕不了业,很麻烦。所以有的PD就干脆决定在挑选住院医时就尽量挑已经考过第三步的。反正申请的人很多,PD可以有充分的挑选余地。
STEP1,STEP2CK, 和STEP2CS都考过,就会得到一张ECFMG CERTIFICATE。这就算有资格可以申请去作住院医了。美国毕业生还没毕业时就开始申请,他们不必把这三样都考完就可以申请。有的人四月时已经得到OFFER,知道自己要去哪个医院了,还没考STEP2CS。接受他的PD就是那么相信他,认为考试对他根本不是一个问题!外国医学院的毕业生也有没考完这三个试就开始申请的,但这样做得到面试的机会会变小。就算得到了面试,也最好在去面试前得到CS成绩,以增加面试的成功率。
考这些试要多少时间?当然是因人而异。在这里只讨论中国医学院的毕业生。假设准备考试的同时还在全职作实验室研究工作,假设为了考试选了一个不太忙的实验室,假设不去上任何USMLE学习班,假设仅有少量的签证,财务,打官司,吃罚单,跟房东吵架,跟配偶吵架,为子女教育头痛,或报名考试出现问题需要和自己的医学院联系等事项占去大量时间和影响集中精神,假设自己,配偶,孩子和父母的健康没有出大问题,假设配偶很支持并包了大部分家务,假设自己的医学院水平中上,自己的水平和努力度中上,假设一开始没有下定决心只是有一搭没一搭看看书。在这种种假设下,一般第一步先有一搭没一搭地看一两年(同时办绿卡,绿卡在MATCH时很重要!),然后报名后认真地看二到十二个月,一般能考个及格(76分)到90多分。到底能考多少分,看原来的基础,复习的时间和强度,聪明程度,所选复习材料的优劣(可以从刚考过试的朋友那里或网上相关论坛,如www.usmleforum.com 获取信息)。第二步CK一般要半年左右,短到两个月,长到一两年。CS两周到两个月。
有的人喜欢速战速决,一两年全考完。有的人选择或不得不慢慢来,考个好几年。根据很多朋友的经验和教训,一般认为如果有可能还是要速战速决好。当然,质量还要保证,分数极其重要!分数的重要性,到申请医院等待面试通知时就体会到了。慢慢考并不等于慢功出细活,因为前面看的东西,时间一长,到后面就忘了,又得重来。而且拖得时间长,人都疲了,痛苦的时间太长,全家也都跟着一起过苦日子。最最关键的是,近几年申请住院医一年比一年困难,对分数要求越来越高,很多新毕业生的考分都很高,所以能早一年是一年。写到申请医院找住院医位置时还要提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医院只接受MD毕业两三年,或五年以下的申请人。所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越晚考完,越晚申请,就越被动。
又要快,还又要考高分,这怎么可能?能不能选择其一?答案是,又快又高是可能的;不能只快或只高。所谓的快和高不是绝对的,是相对于你自己的条件和愿望而言,你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尽自己最大能力不是一句空话,要有具体的策略和行动,要有实质性的投入,要有所牺牲。最有效的办法是辞掉工作,全职看书。如果有孩子,就把孩子送到托儿所或者请人照管,辞了职或请长假待在家里也不管孩子!第一步,第二步CK都有KAPLAN学习班,每个班两千多到七千不等,看你上的是什么学习班,有多少时间和金钱可以投入。CS也有学习班,一般学一周(五天)学费两千五到三千美元,学了基本不愁考不过CS。如果不参加CS学习班,考过的比例是85%。关于CS,有很多可以谈的,以后另写一篇。绝大部分人没办法不工作,因为一旦不工作,可能家里就没收入了,甚至连身份都要失去。那就还继续工作,有可能的话转个半职,实在不行就多请请假。说得容易做得难,多少人能有魄力为了将来作医生的可能性上来先把现在的工作影响了?很多人都没这个魄力,怕老板不高兴,连假都没怎么请。上学习班要有很大的时间和金钱投入,大部分朋友都没有上。有一个朋友以前没当过医生,她选择上了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学习班,后来两门都考到90分以上,比很多当过医生的朋友分数都高。很多印度考生都是全力以赴,不工作,还上学习班,用上每一分钟,花尽最后一分钱,务求一击即成。他们考分极高,动辙双99,还是新毕业生,英语也流利,在外国医学院毕业生(IMG)中是我们中国人申请住院医位置的强大竞争对手。
好了,工作不愿意丢,学习班也不能上,还想又快又高,怎么办?努力看书那是当然的,提都不用提。当然还要注意不能过度疲劳,要讲究效率。现在还能做的,是要找最好最新学习的材料,不怕花钱,绝不凑合。一本书才二三十美元,如果多花几百块能多考一分都值得。不舍得花钱,分数考低了,将来想通过多报一些医院来增加机会,多报一个医院就是25美元。报了很多医院,都由于分数低白白打了水飘,报上一二百个医院没人给你面试,那滋味难受啊,到那时后悔想用几千块千买一分都买不到。有一个朋友找了些旧材料,一边忙工作,忙家事,一边看书,最终第一步没考过,不知道他还会不会继续。人有一个微妙的心理,东西得来得便宜或不要钱就不够重视,对于精挑细选犹豫半天终于咬牙下决心花大价钱购买的东西则特别珍惜。不少朋友先不报名,只是从已经考过的人手里得到一些资料,然后有一搭没一搭地慢慢看着,结果是永远也复习不完。只有花了六七百块钱报了名,又自己买了几本书后才算正式开始准备考试。
考第一步用哪些材料好?每个人观点会有所不同,这和各人的考试目标成绩,专业背景,学习习惯都有关系。可以多听听过来人的意见,那些情况与自己类似的人的意见最有价值。对于学习材料决不能凑合图省钱,该买的一定买,决不手软。把钱花出去,把分捞到手,以后你就知道这分数比那几个书钱重要了。大致每个人都要有一本《FIRST AID FOR THE USMLE STEP 1》,新旧应该不是那么要紧,但最好不要因为学习材料太旧影响学习的效果。即使有旧的,新版出来了也最好买一本(STEP1是一年一版,STEP2是两年一版)。这本书本身是个极好的学习大纲,另外,也对整个考试步骤,应考策略做了一些介绍,对于不了解这些基本情况的人可以起一个扫盲的作用。这本书后面有附录介绍每一门功课的流行复习资料,一般每门选一本就够了,要选评为A或A-而且有朋友推荐的书,不要选太厚的书。大部头的书有最多买一两本就足够了,没有那么多时间看。比如,HIGH YIELD系列就是一套很好的学习材料,是小开本,每本差不多一百页,简明扼要,都是精华。如果喜欢详细的学习材料,KAPLAN的讲义是好东西,能全学会绝对考高分。KAPLAN不单独出售其讲义,所以你得找上过KAPLAN学习班的朋友要,或者在网上买。做题很重要,KAPLAN网上题库很流行,花一二百买一个月的使用权,基本这个月就没时间干别的,光做题和研究答案就够忙的了。两千多道题,有详细答案,既是学习材料,也能测试自己的水平,有人说按答对的百分比加上二十分就是将来的成绩。真正要想测试自己的水平,NBME是最好的,45美元一测,可以前后做两个测验,每次共200道题,分四个BLOCK,四个小时做完,绝大多数人认为NBME测得很准。如果差一个月测到自己刚刚能及格,那可能需要将考期延后。如果差一个月是已经能考九十了,那再多加一把劲,将来争取考个九十五甚至九十九,到申请住院医时你就处于比较有利的位置了。还有很多题库或很多其它学习材料可供选择。不能手里有什么就用什么或哪个便宜买哪个,一定要选大家都说好的,最新的。能多考一分是一分,分到用是方恨少。另外,有个病理教授叫DR GOLJAN, 他的讲课录音可以放在车里边开边听,充分利用时间。他的病理讲义也是大家推崇的。GOLJAN的东西特点是以病理为线索,东拉西扯,结合很多临床的知识,而这正是第一步爱考的东西。
考第二步用哪些材料好?《FIRST AID》仍然是好书,用法和第一步类似。此外还有一本CRUSH STEP2,和《FIRST AID》差不多厚,也很有好评。KAPLAN的讲义有几大厚本,很详细,如果能全看会,考九十分没有问题,不过就是有点太厚了。BLUE PRINT的妇产科不错。总的来说,内科题量最大,所以学习材料也最多,比如DR FISHER就有一些很难的练习题。做题极其重要。KAPLAN的网上题库仍不失为值得花些功夫的资源,绝大多数人都做。USMLEWORLD是一个最受推崇的题库,是几个考了高分的家伙编出来的,非常接近真实考题的内容和难度,花不到二百块钱就可以了,比KAPLAN题库还便宜。USMLEWORLD,连做带看答案学习,需要全职学习一到两个月。根据自己做题的对率,加上二三十分,大致就是将来的考分。NBME有三个STEP2CK测试,大部分人反映测得很准,推荐三个都做。要想考出好成绩,就要有投入,该花的一定要花,可省可不省的就不省,绝不给自己将来留下“我为了省钱就没买这个,没买那个”的借口。DR GOLJAN第二步也有讲课录音,声音质量和内容都不如第一步的好,能搞到听听也可以,搞不到就算了。如果能搞到KAPLAN讲课的录像,值得一看,不过上百小时的内容,要花很多时间。第二步比较灵活,有些题看了答案还不太明白,可以到一些相关论坛去问去讨论,也可以上网搜索。如果能有几个原来不同专业的朋友组成学习小组,对学习会很有促进。有些对你来说很难的题目,专业对口的朋友可以给你讲得清清楚楚。第二步的题比较长,很多朋友反映考试时时间不够用,所以必须做题做熟了,到考试时才能快。
很多中国医学院毕业生都是第一步考得好些,第二步差些,说明虽然大家原来当过医生,第二步仍然不容易考好。但也有朋友第一步考低了,延长第二步的准备时间,经过努力第二步考得比第一步好的。大部分朋友都是按照自然次序,先考第一步,再考第二步。少数朋友反过来考,还有个别的人选择两个一起复习。这两个考试内容有很多重叠的地方,所以一起复习也有一起复习的道理。
[打印]
老胡谈考牌(三) 2007-05-14 19:17:57
《临床技能考试》
STEP2 CS与前面谈到的STEP1和STEP2 CK完全不一样,所以单独拿出来谈。那两个考试报名费每个大概要七百,CS要一千二。前两个考试分别考的是基础和临床知识,做选择题。CS考的是运用临床知识跟标准病人打交道以及写病历的技能。大部分中国朋友,只要没有临时出岔子(比如快到考试了,突然有紧急情况要处理,没有时间复习),一般考第一步和CK都能考过,只是分数有高低而已,但有好几个第一步和CK考得很好的朋友考CS都失败过。所以,CS这个考试有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在里面。CS有KAPLAN学习班,但没有人会保证你百分之百考过。KAPLAN的老师是这么说的:“大部分人考了CS后不来告诉我们考试的结果。因为有规定说不能透题,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好多人考完CS后不再跟KAPLAN中心联系,所以不知道这些人考过没有。但从不多的反馈看,上过CS班的人还没有考不过的。”假设一个人运气不好,考两次都考不过,到第三次才考过,那么光报名费就要多交两千四,快够KAPLAN的学费了。这还不提考不过耽误的时间和受的心理刺激,以及需要多复习好几个月。如果觉得KAPLAN的学习班太贵,还有其它类似的学习班,有不少人认为价钱更合理。此外,FIRST AID和USMEWORLD也是好的学习材料。最最关键的是找个模拟病人(比如也在考CS的朋友,或自己的老婆老公――模拟病人不需要懂医学,最好不懂!)反复地练,把几十个常考的病历都练熟。STEP1,STEP2CK和CS的KAPLAN学习班如果都上的话,金钱和大块时间的投入都太大,周围的朋友里还没听到能这么干的。选择上STEP1,STEP2CK学习班的好处是将来考分可能比较高,对申请住院医多得面试有利。选择CS学习班的好处是能基本保证CS一次过关,不出岔子,从而尽早拿到ECFMG证书,早一点有资格报名申请住院医。
CS只有及格和不及格之分。及格了你只知道自己及格了。如果不及格,成绩单上会注明你在三个考项的表现,即,综合临床技能,交流技能和英语能力。看看到底是哪一项不及格,就要在那一方面多努力。据几个有CS失败经历的朋友讲,都是英语能力一项出问题。考CS只需要百分之六十正确就够了,而参加KAPLAN学习班的一般交流技能和英语能力都能达到百分之九十的正确率,综合临床技能一般能达到百分之六十到八十。所以上了学习班交流技能和英语能力都不成问题,只是需要学习班结束后继续苦练病历,特别是加强写病历(NOTES)的训练。
怎么解决英语问题?短期内总体英语水平大幅度提高是不可能的,KAPLAN学习班也没有在五天之内把你的总体英语水平提高多少。但考CS不是让你去作脱口秀(TALK SHOW),它的目的只是要你证明你的英语能拿来跟病人交流,也就是说你听得懂病人的,病人听得懂你的。几年前没有CS,而是考CSA。CSA没有英语能力的评分,英语能力需要考TOFEL来证明。后来一些住院医培训计划的负责人发现有的住院医虽然考过了TOFEL,但其实和病人用英语交流很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考试就改为CS,把对英语交流能力的考核整合了进来。现在,美国医学院毕业生也要考这个试。当然,对于他们来说,基本是小菜一碟,很少有考不过的。外国医学院毕业生要想让病人听得懂,如果知道自己有口音,就要尽量说得慢一点,清楚一点,还要注意一定不要用专业术语。如果碰到自己听不懂病人的话的情况,说一两次“PARDON ME”可以,老是让病人重复就不行了,你得说“Can you explain it to me?”, 或者“Can you say it in another way.”,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你重复一遍病人刚说过的话,如果你重复得不对,病人会主动更正的。
有一点要牢记在心的,就是这些标准病人其实不是病人,他们是受过专门培训的演员。他们收入并不多,当不了大明星,只能上这儿来演标准病人,让你们这些准医生问问题,对自己的身体进行视触扣听。同样的问题一天重复十几次,还得天天演同样的角色。与自己配戏演医生的很少有演得完美的,还从来都是只演一次就走,不带事先彩排的。有些考生是经过美国医学院刚刚培训出来的,有些是KAPLAN教出来的,按常理出牌,还算比较好。有些考生不知道是哪里学的医,在哪里和怎么当的医生,上来也不说清楚要干什么,直接就扒衣服,又是听诊,有是按,又是敲的,真受罪呀。设身处地想一想,要是自己是这么一个标准病人,希望考生怎么做。所以,对标准病人要礼貌,善意,就是在KAPLAN学习班里大家整天挂在嘴巴上的“NICE,NICE!”。要特体贴:要着装得体,进门前先敲门,进门后先介绍自己,要称呼病人的姓,上来先给病人一块布遮盖身体,让病人觉得舒服,问病人房间温度,亮度合不合适,要保持和病人不远不近的距离(按照美国医患距离的习惯),问问题时要看着病人,检查病人身体前要先洗手,要帮病人拉脚凳,必要时扶病人坐起,给病人一杯水(查甲状腺时),需要病人暴露身体时要先征求同意,要回答病人问题,还要进行咨询,等等。在很多不同的学习材料里都会讲到这些。做到一件事病人就给你划个勾,你这一分就算得着了。病人一天见这么多医生,被问同样的问题,做同样的事,有时病人可能会记不清有一件该做的事你到底做了没有。如果你表现比较好,病人可能就想,估计医生做了吧,就给你划上勾了。反过来,如果你让病人生气了,他记不清楚时这一分可能就不给你了。别小看了所有这些细节,觉得这是在做戏,太假。其实在美国,医生真的是这么看病的,只是没有这么刻板,这么戏剧化而已。反正你这么做了,交流技能那部分分就能多拿一些。
和标准病人的关系,与其说这是个医患关系,不如说这是一个不入流的职业演员和你这个本色医生演员演一出十五分钟的戏。标准病人是你的盟友,只有他才知道关于他病情的所有线索,你要尽量从和他的对话以及身体检查中获得更多的信息。他愿意告诉你这些线索,但按规定他不能主动说出来,必须你问到了他才能说。有时侯,你的问题太不着边际,病人就很不积极,讲不出什么有用的信息,这说明他的脚本里没有这部分内容。这其实是提示你问诊的方向错了,赶紧问别的去吧,时间很紧的!对标准病人好一点,再好一点,让他顺利过完这一天,舒服一点挣到自己该挣的工资,你也顺利考过CS,早日当上医生。
CS考十一二个病人,每个共二十五分钟,十五分钟问病史和查体,十分钟写简短的病历(NOTES)。考坏一两个没关系,不要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影响后几个病人的发挥。几年前所有人都得去费城考,现在有五个考试中心了,多加了芝加哥,亚特兰大,洛杉矶和休士顿。一般建议提前一天到考场附近住下,先去考场看一下,省得临时跑错路就急死了。考CS得到成绩慢,需要两个月左右。所以,虽然按照自然进程很多人都是最后考CS,但为了早点把所有成绩都拿到手,也有人先考CS,后考CK的。STEP1,STEP2CK和CS成绩都出来后,很快就会得到ECFMG CERTIFICATE,用FEDEX寄给你,你如果不在家,就不能交给你,需要你签字才能给。下午下班回到家,看见邮件箱里的FEDEX的通知书,你肯定会赶到FEDEX中心亲自去取。你当然不愿意再等一天,等FEDEX的车再送来,对吧?很漂亮的一个证书,看了以后别太激动,流泪把证书弄脏了。
[打印]
由riverside张贴 @ 2007-05-14 19:17:57 (591)
胡谈考牌(四) 2007-05-15 07:17:10
《申请做住院医》
考试很辛苦,但结果多少还能受自己的控制,虽然其中CS也需要一点运气。申请住院医更是一个令人头痛的事情,其中很多环节都可能成为难以克服的困难,不太受自己的控制。每年九月一日是正式开始申请的日子,为了抢先让自己申请的医院拿到自己的申请材料,很多人早就准备好一切材料,严阵以待,就等着那一分钟的到来,这话一点都不夸张。一般主张,好歹先申请几个医院,好让自己的文件扫描传送等系统激活起来。大批的医院可以随后几天内慢慢再申请。
申请需要那些材料?需要MD学位,成绩单,第一步和第二步成绩,最好能有ECFMG证书。对于外国医学院毕业生现在已经不需要校长信了,ECFMG会帮你放一张空白纸在那里表示材料是齐全的。但如果能弄一封来,当成一封额外的推荐信,总比一张白纸强,有个别医院在面试时还真要这封校长信。还需要三四封推荐信,必须是了解你的人写的才有说服力,最好是美国临床医生写的,最好写的还是你在他的领导下做临床工作(最好还得是HAND ON EXPERIENCE)的表现。如果写信的人所在的科正是你要申请的科最理想,但如果不是也关系不大。写信的人如果是个大腕,有时会起到巨大的作用,前提是他必须确实很了解你。除了准备推荐信,还要在ERAS网站填简历。还要写PERSONAL STATEMENT(PS)。一般来讲,报一个专业写一个PS就够了,但有时你会觉得申请大学附属医院与社区医院应该有所不同,甚至有时可以专门为一个医院写一篇。
PS非常重要,这是你展现自己独到之处的一个机会,但篇幅不能太长,一般A4纸十二号字一页或稍多,太长了人家没有耐心看,太短了人家觉得你不认真,而且你也没办法在那么短的篇幅里充分展现自己的优点和特色。《FIRST AID FOR MATCH》上有介绍各科PS写法的文章和样本,网上也可以找到很多样本,还可以从朋友那里要一些PS过来参考。自己原来的同学,原来在国内做医生时的同事,现在的同事,他们的背景和经历和自己最接近,参考意义最大。有一本书,叫“The Ultimate Guide To Choosing a Medical Specialty”,2003年出的,没有更新的版本,但写得很好。每个专业都是由一个住院医执笔写的,关于专业的特点,平均收入都有介绍,特别是介绍该专业比较看重的住院医候选人特点。读了以后,不论是写PS,还是将来面试,绝对知己知彼,他们想听什么你就能说什么,一说还显得特真诚,特有道理。PS写完了,可以让英语写作好的人帮助改改文字。整个行文的风格,要写些什么主要还要靠自己。在找人写推荐信时通常要把自己的简历和PS一并送去做参考,如果遇到好心人也会顺手帮你改改PS。这些写推荐信的人多半也参加面试住院医位置申请人,所以他们知道好的PS应该是什么样的,对这种人作的修改大致要言听计从。
PS的写作,文字固然重要,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内容,要说清楚自己为什么要申请这个学科,特别是所申请学科和自己原来背景不符合时更需要解释得合情合理,令人信服。还要结合自己的背景,经历和特点说明为什么自己的资历特别好,特别适合。总之一句话,就是自己对这个学科特有兴趣,还特适合,自己的学术背景和个性特点都适合,他们要了你一定不会错,绝对能干好。学术背景都摆在那里,没法乱吹。关于兴趣,你可以只管张嘴就吹,但光凭嘴说不如有点有点实际的东西来得管用。比如说,在那个学科找个观察(observation)或见习(externship)的机会。个性特点别人是无法从你的申请材料上看出来的,你有充分发挥的空间,但也不能说得太离谱了,把自己都说成另外一个人。等你得到面试,最终你是要和那些面试你的医生谈话的,如果你明明很内向不善言辞,却在PS中把自己描述成一个社会活动家似的,一面试人家就看出来了。所以,除了要考虑投其所好外,也要尽量展现自己的本色。反正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也许有的住院医培训计划(RESIDENCY PROGRAM)喜欢,有的不喜欢,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喜欢。你装成不是自己的样子,结果只能是让错误的PROGRAM喜欢你。另外,不是所有母语是英语的人英语写作都好,美国人写作不咋地的也有的是。在中学里,经常是中国孩子写作比很多美国孩子写作好。
网上有些人提供PS写作的服务,没有听说哪个朋友采用过,所以完全不知道是好还是坏。有一点要切记的就是要自己写,不要整段地抄别人的。要知道你今年申请的PROGRAM很可能给你PS模板的朋友去年申请过。你在网上找得到的PS样本,好几万其他申请人也能找来照着抄。哪个医院会喜欢连PS都要抄别人的申请人呢。
材料齐了,申请什么医院呢?当然,需要先确定什么专业。一般选一两个,最多选三个,不要选太多专业。太多了就显得太不专一了,人家会觉得你对他们的专业不是特别感兴趣。有趣的是,这些面试你的医生居然很看重兴趣这一点。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兴趣这事儿多少有点虚,可以张嘴就说有的,也是可以将来慢慢再培养的。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这就象毛时代的介绍式结婚恋爱,一开始没喜欢上不要紧,可以先结婚后恋爱嘛。但在选住院医这件事上,他们还真挺强调兴趣的。大概是他们觉得,住院医这几年这么辛苦,你要是没有兴趣就很难坚持下来。专业的选择当然要考虑自己原来在中国是做哪一科的。很多内科出身的人会很自然地选内科或再多选一个家庭医学。外科出身的就不一定选外科了,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岁数大了,将来干不了多久手就抖了,干不成了,但最重要的是,外科竞争激烈,虽然近年来外科PRELIMINARY有些降温,但也不是太容易MATCH。至于眼科什么的,对于美国医学院毕业生来说都很不容易进,外国医学院毕业生就基本不用考虑了。如果你的考分特别高,两个都是九十九(2007年有不少人两个都是九十以上都没MATCH上,所以两个九十不能算特别高。),又是新毕业生,还有美国的临床经验,有强有力的推荐信,还有绿卡,那你就是香饽饽,下面说到的技巧都不需要。如果你是毕业五年以上,甚至十多年,没有美国临床经验,没有强有力的推荐信,考分还刚刚及格,没有绿卡,没有研究经验,没有当过医生,这里面你占的条数越多,你就竞争力越低,就越需要技巧,才有可能MATCH上。
[打印]
老胡谈考牌(四) 2007-05-15 07:17:10
《申请做住院医》
考试很辛苦,但结果多少还能受自己的控制,虽然其中CS也需要一点运气。申请住院医更是一个令人头痛的事情,其中很多环节都可能成为难以克服的困难,不太受自己的控制。每年九月一日是正式开始申请的日子,为了抢先让自己申请的医院拿到自己的申请材料,很多人早就准备好一切材料,严阵以待,就等着那一分钟的到来,这话一点都不夸张。一般主张,好歹先申请几个医院,好让自己的文件扫描传送等系统激活起来。大批的医院可以随后几天内慢慢再申请。
申请需要那些材料?需要MD学位,成绩单,第一步和第二步成绩,最好能有ECFMG证书。对于外国医学院毕业生现在已经不需要校长信了,ECFMG会帮你放一张空白纸在那里表示材料是齐全的。但如果能弄一封来,当成一封额外的推荐信,总比一张白纸强,有个别医院在面试时还真要这封校长信。还需要三四封推荐信,必须是了解你的人写的才有说服力,最好是美国临床医生写的,最好写的还是你在他的领导下做临床工作(最好还得是HAND ON EXPERIENCE)的表现。如果写信的人所在的科正是你要申请的科最理想,但如果不是也关系不大。写信的人如果是个大腕,有时会起到巨大的作用,前提是他必须确实很了解你。除了准备推荐信,还要在ERAS网站填简历。还要写PERSONAL STATEMENT(PS)。一般来讲,报一个专业写一个PS就够了,但有时你会觉得申请大学附属医院与社区医院应该有所不同,甚至有时可以专门为一个医院写一篇。
PS非常重要,这是你展现自己独到之处的一个机会,但篇幅不能太长,一般A4纸十二号字一页或稍多,太长了人家没有耐心看,太短了人家觉得你不认真,而且你也没办法在那么短的篇幅里充分展现自己的优点和特色。《FIRST AID FOR MATCH》上有介绍各科PS写法的文章和样本,网上也可以找到很多样本,还可以从朋友那里要一些PS过来参考。自己原来的同学,原来在国内做医生时的同事,现在的同事,他们的背景和经历和自己最接近,参考意义最大。有一本书,叫“The Ultimate Guide To Choosing a Medical Specialty”,2003年出的,没有更新的版本,但写得很好。每个专业都是由一个住院医执笔写的,关于专业的特点,平均收入都有介绍,特别是介绍该专业比较看重的住院医候选人特点。读了以后,不论是写PS,还是将来面试,绝对知己知彼,他们想听什么你就能说什么,一说还显得特真诚,特有道理。PS写完了,可以让英语写作好的人帮助改改文字。整个行文的风格,要写些什么主要还要靠自己。在找人写推荐信时通常要把自己的简历和PS一并送去做参考,如果遇到好心人也会顺手帮你改改PS。这些写推荐信的人多半也参加面试住院医位置申请人,所以他们知道好的PS应该是什么样的,对这种人作的修改大致要言听计从。
PS的写作,文字固然重要,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内容,要说清楚自己为什么要申请这个学科,特别是所申请学科和自己原来背景不符合时更需要解释得合情合理,令人信服。还要结合自己的背景,经历和特点说明为什么自己的资历特别好,特别适合。总之一句话,就是自己对这个学科特有兴趣,还特适合,自己的学术背景和个性特点都适合,他们要了你一定不会错,绝对能干好。学术背景都摆在那里,没法乱吹。关于兴趣,你可以只管张嘴就吹,但光凭嘴说不如有点有点实际的东西来得管用。比如说,在那个学科找个观察(observation)或见习(externship)的机会。个性特点别人是无法从你的申请材料上看出来的,你有充分发挥的空间,但也不能说得太离谱了,把自己都说成另外一个人。等你得到面试,最终你是要和那些面试你的医生谈话的,如果你明明很内向不善言辞,却在PS中把自己描述成一个社会活动家似的,一面试人家就看出来了。所以,除了要考虑投其所好外,也要尽量展现自己的本色。反正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也许有的住院医培训计划(RESIDENCY PROGRAM)喜欢,有的不喜欢,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喜欢。你装成不是自己的样子,结果只能是让错误的PROGRAM喜欢你。另外,不是所有母语是英语的人英语写作都好,美国人写作不咋地的也有的是。在中学里,经常是中国孩子写作比很多美国孩子写作好。
网上有些人提供PS写作的服务,没有听说哪个朋友采用过,所以完全不知道是好还是坏。有一点要切记的就是要自己写,不要整段地抄别人的。要知道你今年申请的PROGRAM很可能给你PS模板的朋友去年申请过。你在网上找得到的PS样本,好几万其他申请人也能找来照着抄。哪个医院会喜欢连PS都要抄别人的申请人呢。
材料齐了,申请什么医院呢?当然,需要先确定什么专业。一般选一两个,最多选三个,不要选太多专业。太多了就显得太不专一了,人家会觉得你对他们的专业不是特别感兴趣。有趣的是,这些面试你的医生居然很看重兴趣这一点。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兴趣这事儿多少有点虚,可以张嘴就说有的,也是可以将来慢慢再培养的。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这就象毛时代的介绍式结婚恋爱,一开始没喜欢上不要紧,可以先结婚后恋爱嘛。但在选住院医这件事上,他们还真挺强调兴趣的。大概是他们觉得,住院医这几年这么辛苦,你要是没有兴趣就很难坚持下来。专业的选择当然要考虑自己原来在中国是做哪一科的。很多内科出身的人会很自然地选内科或再多选一个家庭医学。外科出身的就不一定选外科了,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岁数大了,将来干不了多久手就抖了,干不成了,但最重要的是,外科竞争激烈,虽然近年来外科PRELIMINARY有些降温,但也不是太容易MATCH。至于眼科什么的,对于美国医学院毕业生来说都很不容易进,外国医学院毕业生就基本不用考虑了。如果你的考分特别高,两个都是九十九(2007年有不少人两个都是九十以上都没MATCH上,所以两个九十不能算特别高。),又是新毕业生,还有美国的临床经验,有强有力的推荐信,还有绿卡,那你就是香饽饽,下面说到的技巧都不需要。如果你是毕业五年以上,甚至十多年,没有美国临床经验,没有强有力的推荐信,考分还刚刚及格,没有绿卡,没有研究经验,没有当过医生,这里面你占的条数越多,你就竞争力越低,就越需要技巧,才有可能MATCH上。
[打印]
由riverside张贴 @ 2007-05-15 07:17:10 (667)
老胡谈考牌(五) 2007-05-16 07:33:02
《专业选择概论》
虽然竞争力低,但毕竟已经考完USMLE,这么长的路都走过来了,当然想MATCH到一个PROGRAM。这时候,一是不能挑剔,哪个PROGRAM能接受自己就去哪里!二是要用技巧,所谓技巧无非是找比较容易进的专业和医院以及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先说医院,大致分为大学附属医院的RESIDENCY PROGRAM和社区医院的PROGRAM。大学医院当然好,虽然更忙,但如果能进去对将来找工作很有利。大学医院的有些科,比如病理科,还挺重视科研经历,这对有些科研做得很成功的人来说比较有利。有些专业,如麻醉,基本就没有不是大学PROGRAM的,自然也就没有太多可考虑的。而家庭医学,则社区医院的PROGRAM比较多。竞争力差时,多在社区医院的范畴里选择。
再说专业,除了要考虑自己的兴趣和过去的专业背景外,还要考虑各种专业的竞争性。这个竞争性是逐年变化的。早在十年前,作麻醉,放射,病理?哪象个经典的大夫嘛。没有多少人爱去。只要考过了,最不济也能在这几个专业中找个位置。十年过去,现在大不一样了。这几个专业现在都热门得一蹋糊涂。麻醉平均收入那叫一个高,美国医学毕业生都抢着想去,基本没有外国医学院毕业生的份儿。放射科自从有了介入治疗也开始挣大钱了,所以大家都想去。病理科自从由五年改为四年,吸引力就增加了。病理科的特点是不用直接和病人打交道,所以以前作过医生没有,有没有美国临床经验都不重要,但会不会作研究很重要。作病理科医生要读的书很多,基本所有的科的事你都要知道,但好处是不用值班,所以对讲究LIFE STYLE的人来说是个很好的选择。如果AP和CP都学了,将来找工作容易,收入也比内科多。在这里把内科当个参照物来比较,因为做内科的人最多,内科是最最狭义最最经典的医学,内科医生是最经典的医生。
竞争力比较低的朋友怎么选专业呢?原则是要报那些不热门的专业。也就是说哪个专业最没人去,你就去!查查劳工部或其他来源的资料,可以了解到,内科的平均收入是偏低的(其中心脏,血液/肿瘤,最近胃肠道(因为结肠镜普及,能挣钱了)比较高)。家庭医学和儿科更低一些,一向如此。精神科比内科的平均水平(不算内科里的小专业)高,但总的来说高不到哪里去,因为没有太多的介入治疗嘛。理疗也比普通内科稍高,以前大家不喜欢去,现在想去也有一定难度了,容稍后叙述。病理科比内科收入高,虽然近年来竞争越来越激烈,但中国人仍然有机会进去,原因是中国人很多都在作医学研究。有些病理的PROGRAM比较注重科研,所以如果你考分比较高,能争取到好的推荐信,加上自己在顶级科学杂志上发表过文章,还是很有希望的。这时候,没有美国临床经验和毕业时间过长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这就是扬长避短。相对而言,印度的新毕业生,特别是有英国临床经验的,在内科,儿科和家庭医生等专业竞争力更强些。
老胡谈考牌(六) 2007-05-16 21:33:59
《专业选择细说》
关于病理科,力刀(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php?blogID=2828)写过详细的文章论述。
关于内科的情况可以参看落花飘零的文章(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php?blogID=1926)。由于尽年来竞争特别激烈,水涨船高,近年来中国朋友如果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已经很难申请到大学PROGRAM。好的社区PROGRAM也需要两门九十以上,很一般的至少也要八十五以上才比较有希望。
儿科在很多方面内科类似,只是病人限于非成年人而已。收入比内科少一点,相对容易进一点。但据说今年开始,保险制度改变,明年儿科收入会有所增加,也就会更难进一些。总的来说,儿科在中国和美国从来都是属于收入较低的专业,不管怎么变,应该还是相对比较容易进的。如果特别喜欢和孩子打交道,真心喜欢孩子,这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家庭医学是中国原来没有的一个专业,近年来,中国开始发展这一专业。总的来说,家庭医学收入稍低于内科。有些人是因为内科不容易进而把家庭医学作为一个后备选择。其实家庭医学也有它的独到之处,就是家庭医学的课程里包括儿科和外科的内容,有些PROGRAM还包括占不同比重的妇产科内容,所以学出来后是个通科医生,适合在小地方独立行医。有些人喜欢在一个小地方独当一面,喜欢和病人全家都象朋友一样,家庭医学是个很好的选择。由于很多PD发现一些申请人只是把家庭医学当成BACKUP,一些人甚至进了PROGRAM一年后又转到内科,现在PD们特别强调申请人对家庭医学的真诚兴趣。很多PROGRAM的网站上都提出,要想申请,三封推荐信里必须有一封来自美国的家庭医生,讲的是你在他的指导下的HAND ON EXPERIENCE,临床观察都不能算的。对于美国的医学生来说,安排去跟着家庭医生出门诊,这是他们课程的一部分,所以来自美国家庭医生的推荐信很容易得到。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这经常是不可能的。得到一封来自内科医生的信倒是容易得多。所以,这其实是那些PD人为地设置的一道坎。但他们设置得有道理吗?从他们的角度讲,有道理。因为他们知道,有一些外国医学院毕业生别的方面有一定的竞争力,只是毕业年头太长,没有美国临床经验。这些人一旦进了任何一个PROGRAM,有了崭新的美国临床经验,很容易转到其他更好的PROGRAM。站在PD的角度,他关注的是他的PROGRAM的质量和稳定性。他不会首先考虑对申请人是否公平,以及你走到这一步是多么不容易,你应该有一个机会。在申请住院医这件事上,就象任何其它事情,是个人能力,以及每个人站在他自己的位置所做的利益考虑在起作用,而不是同情心。申请人想去自己所能够得到的最好PROGRAM,PD想招到最好的候选人,如此而已。这里没有什么个人的恩怨。所以,这是一场游戏,你要知道规则,按照规则玩,争取最好的结果。他们提出来要家庭医生的推荐信,你就去找机会跟着家庭医生去出门诊,自己掏钱也干。如果实在找不到这样的推荐信,那就只报没提出这项要求的PROGRAM。
理疗和康复(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好象是体力活儿,不太象医生吧?其实收入还比内科多一点呢。在以前,这基本是最容易申请到的专业了。在2007年,情况不是这样。理疗和康复总的来说PROGRAM不是太多,现在很多PROGRAM都要求申请人必须要一封推荐信来自美国的理疗和康复医生,讲的是你在他的指导下的HAND ON EXPERIENCE,观察都不能算的。这和家庭医学如出一辙。以前经常有过来人给竞争力不强的人出主意:“要不也试试康复?今年先进去再说,以后再转嘛。”现在这个主意不灵。相信没有多少人真想作康复的吧,现在又不容易申请了,就干脆别想它了。在这里也不多做介绍了。
精神科,是个有趣的考虑。首先澄清一下,精神科不是神经科。神经科解决的是脑出血,神经系统肿瘤这类器质性问题。精神科则首先要除外这些神经内科和内科的疾病。顺便提一句,神经内科与内科不同,神经内科是专科,住院医培训时间比内科长,但出来后收入明显比内科高一些。神经外科就更不得了了,是医生里收入最高的几个专业之一,离我们太远,不讨论了。其次,精神科医生不是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有MD学位,有处方权,能进行药物,电刺激,精神分析等各种治疗。心理学家没有MD学位,一般持有心理硕士学位,除了在个别州,一般心理学家没有处方权,只能做精神分析等治疗。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一般也持硕士学位),还有一些专科护士密切合作,组成一个组,在这个组里,精神科医生是领导。
对于不喜欢的人来说,对精神科这个选择想都不愿想。很多人不愿意考虑精神科,有这么一些成熟的和不成熟的顾虑:1。精神病医生,到底是看精神病病人的医生,还是自己有精神病的医生,说起来多难听。2。整天和精神病人打交道,自己别也给折磨成精神病了。3。看过演精神病人的电影,精神病人把医生给杀了。作精神科医生太危险了。4。看过中国的精神病院,病房都上锁。那里的医生水平不高,高水平的谁去当精神科医生呀。5。在美国,内科不爱管的用毒品的病人都甩给精神科医生。这些人都是社会的渣滓,不是真正有病,而是自己找的。精神科医生得整天跟用毒品的病人打交道,没意思。6。精神科医生,不就是搞搞心理分析,装神弄鬼的,都是虚的,哪象医生啊。
对于想做精神科的人来说,则有一百条理由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上面的那些负面看法就不一一反驳了,直接从正面讲一讲精神科的好处。1。近一二十年神经科学(NEURO SCIENCE)发展迅猛,带动了精神科也有长足的发展。现在,很多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躁郁症的神经递质改变已经很清楚,针对这些神经递质改变的药物也越来越多,在这点上,精神科已经越来越象内科。现在,精神分析虽然仍然是精神科医生的看家本领,但有些精神科医生已经基本只用药物,而把精神分析这一块彻底让给心理学家。2。精神科以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国和美国都是如此),现在正处于从开始上升向极快速上升的转变阶段。这有些象十年前麻醉病理放射等科的状况。在一个专业正要快速上升的阶段一脚踩进去,应该说是一个最好的时机。太早了,专业还没有发展起来,太晚了就竞争不过别人,进不去了!3。精神科是专科,而且目前还处于紧缺状态,所以不用经过FELLOWSHIP就很好找工作。一般住院医还没毕业就会有好几个工作机会(OFFER),绝不发愁找工作的问题。精神科的平均收入比内科不做专科的平均收入要高。4。在一个小医院里,会有数不清的内科医生去咨询,有好几个神经内科医生去咨询,但只有一个精神科医生去咨询,所以精神科医生就特别重要,感觉良好。5。兴趣问题。有些人喜欢和病人说话,不喜欢给病人查体,不喜欢整天带着个听诊器,做精神科很适合。精神科医生和社会工作者密切合作,而且领导他们。喜欢关注病人这个方面的话,精神科最合适。6。精神科LIFE STYLE比内科好,除了要处理自杀和要杀人的,一般没有太多急诊。精神科住院医要作四年,比内科多一年,但相对比较轻松一些。7。现在申请内科,一般外国医学院毕业生只能申请到社区医院。而精神科,大部分PROGRAM都是大学医院。8。内科中国和美国的差距没有那么大,而精神科在中国还很落后。另外,已经有数不清的中国人在美国作内科,家庭医学,儿科,病理科医生,不新鲜了,而在美国做精神科医生的中国人还很少。所以,要想学成后回国做一番事业,选择精神科最有希望成为中国医学某领域的大腕。9。2007年以前,精神科与内科相比比较容易进,2007年内科和精神科的难易程度大致相当,有人两步都考了90分左右也没MATCH上精神科。相信以后精神科会更难进。与内科相比,对于那些毕业年头长,考分又不高,在试验室做研究的中国人来说,精神科更有希望一些。医学研究经历和考过第三步对精神科比对内科帮助大。
[打印]
由riverside张贴 @ 2007-05-16 21:33:59 (929)
老胡谈考牌(七) 2007-05-17 21:17:33
《申请人和PROGRAM》
申请材料递出去,就静等面试通知了。如果在任何PROGRAM里有认识的朋友,不妨联系一下,也许能帮忙给你弄一个面试机会。接到面试通知,就要安排面试日期。一般来讲,面试定在十到十一月,属于比较早,好处是有PREMATCH的机会,就是被提前录取,不参加统一的双向选择。坏处是,如果没有拿到PREMATCH,到二月份确定排名表时,PD很可能对你印象不深,就会把你排得比较靠后。如果把面试定在一二月,好处是给人留下的印象在PD确定排名表时还比较鲜明,坏处是一般到了这个时候,PREMATCH的名额早就用完了。安排在十二月其实是PREMATCH也捞不到,还给人留下的印象不深。关于PRMATCH要不要接受的问题,如果实力特别强,当然可以考虑不接受。但什么叫实力强,没有一定的标准,有的人有两个九十多分再加上很多其他的优势照样没MATCH上。所以,一般来讲,保证能MATCH上比挑选一个好的PROGRAM更重要,有PREMATCH就接受比较牢靠。具体怎么安排面试的次序,有人建议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把自己不太想去的PROGRAM排在最前面,当成练习。把自己最想去的排在中后,这样一来,到那时面试技巧已经练得炉火纯青,而且由于时间比较接近PD排名次的时间,PD可能对你印象比较深。把其它一些可去可不去的面试放在最后。如果到那时,觉得面试数量已经很多或已经接受了PREMATCH,那些剩下的面试就可以取消掉,不用去了。
多少个面试算够?一般来讲,有十个面试应该能MATCH上,至少应该有五六个。但这只是估计,有再多的面试也没有人能保证你一定MATCH上。所以有的人参加了十多个,二十多个面试。有些人,只有两三个面试,那就使劲准备好这几个面试,争取成功。有的人只有一个面试,最后也MATCH上了。所以概率是一回事,具体到每个人是另一回事。有多少面试也不能掉以轻心。把根本不想去的面试当成练习值不值得?值得。面试季节机票正好便宜,所以大概花一百圆机票钱,一百块旅店钱,换来至少两三个有经验的FACULTY陪你实战练习面试,每人十五到二十分钟。这个价钱不算贵。如果面试的PROGRAM给你PREMATCH,你实地考察了那个PROGRAM觉得也不错,没准这还就成了你最后去的医院了。
应该报多少个PROGRAM呢,一般来讲,条件好的可以少报一些,几十个或一百个就够了。条件不好的就只能多报些,以多取胜,撒大网,碰运气了。在论坛上看那些紧张型的印度人,一报就是一百多个,甚至二百个,人为地增加了每个PROGRAM的筛查量。这些印度人其实竞争力挺强,他们一般刚毕业不久,分数很高,英语流利,有些还有英国的临床经验,所以会拿到很多面试机会。一般来说,一个PROGRAM每招一个住院医会面试十或十几个申请者,所以总的面试机会是有限的,面试机会被不均衡地分配给这些印度来的申请者,其它外国医学院毕业生的机会自然就少了。中国毕业的申请者特点是毕业年头比较长,分数不如老印高,有绿卡,一般都有很好的中国临床经验,有很强美国的医学研究经验和很多一流杂志的文章,这一点老印通常比不了,另外就是阅历丰富,人比较踏实肯干稳重。由于申请人太多,每个PROGRAM都有毕业年头,分数,美国临床经验等筛子(FILTER),不符合要求的直接由秘书刷掉,PD连申请材料都不看。这样一来,中国人得到的面试机会就比较少。但中国人得到面试以后,如果英语不太差,能好好包装和推销自己,被录取的机会还是比较大的。很多好的素质光从纸上是看不到的。
每个PORGRAM都做到两件事,一是招满,二是想尽可能招到最优秀的申请者。每个申请人也想做到两件事,一件是能有一个地方去,另一件是希望尽可能去比较好的PROGRAM。这就象一场斗智游戏。算一下,假设每个PROGRAM为一个位置面试十个人,每个人得到十个面试机会,每个面试机会被录取的机会均等,按照平均计算,应该正好每个人有一个地方去,每个PROGRAM都招满人。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还算每个PROGRAM为一个位置面试十个人,但那些竞争力强的申请人会得到二十几个面试机会,而且每个面试机会被录取的可能性也大于十分之一,所以他能去七八个PROGRAM,但最终他只能去他在RANK LIST上排在最前面的PROGRAM。如果一个PROGRAM在PROGRAM递交的RANK LIST上选的都是这样的候选人,这个PROGRAM就可能出现最终落空,招不满人的情况。PD当然不愿意这种情况发生,所以PD会暗示候选人把自己的PROGRAM排在前面。有点象找对象,你肯说爱我我就说爱你。另一方面,竞争力弱的申请人,面试的数量少,每个面试成功的概率也低,很可能最终没地方去。概率是概率,真实生活中小概率事件会发生,发生在自己头上就是百分之百。十个面试不等于一定能成功,只有一个面试也不等于一定没戏,所以每个人都会做自己最大的努力。有十个面试的还希望更多,只有一个面试的除了争取更多之外,会很努力地准备好这个唯一的面试,争取一击而中。
几年前竞争没有这么激烈,可能面试与录取的比例是八比一,理论上大家只要八个面试就能拿到一个位置。现在水涨船高,需要十个面试了。怎么才能多得面试呢,一个办法是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比如考第三步,找机会在美国做一些临床工作等等,另一个办法就是多申请一些PROGRAM。一些前几年MATCH的朋友听说现在的人动辙就报一二百个PROGRAM很吃惊,说他们以前也就是三四十个,五六十个就算多的了。当然,很早的时候,没有ERAS这种电子报名系统,报名材料要从邮局寄到各个医院,也不可能报那么多个。报那么多个PROGRAM光是粘信封口水都得用干了。现在,有了ERAS,方便是方便了,可费用也高了,一开始一二三个PROGRAM便宜点,以后每多报一个就是二十五块。这样,一共报个一百多个PROGRAM很容易就会花掉两千多块。算上考试报名费一共差不多两千五,买书买题库的钱五百到一千,以后去面试,一个面试算需要花二百,算需要去五到十个面试,还有置装费先算五百。不算找临床经验可能要花的钱,光是上述花销大致就要七八千美元,没有一点经济基础很难支撑得住。
当然,如果在美国上医学院就更贵了。一年学费算四万,生活费算两万五(这都不考虑这是税后直接从自己口袋里或父母口袋里掏的)。在美国上医学院都是至少本科毕业才有资格申请。如果不上这个医学院,直接去工作,算工资是四万五,每年还会增加(做研究大概四万就不错了,去公司可以有五六万,还跟不同地区的收入水平有关),除去生活费(正常工作和生活比上医学院会省些)每年能剩下两万五。所以上不上医学院在钱这方面一年差九万。考虑到如果手里有钱就可以买房子或投资,而欠了大学贷款还要付利息,这里面差距也很大。上医学院一年亏十万元,上四年医学院就是四十万。所以有人说,在美国上个医学院要付出半个MILLION的代价,这个说法不算太夸张。即使如此,美国人还打破头去上医学院,美国人都傻吗,不会算帐吗?当然不是。因为上医学院虽然一开始花费高,但将来做完住院医,一年至少十几万,有些挣钱的专业,一年三四十万也不少见。
有些美国人,作父母的来自其他国家,没有能力或魄力让孩子在美国上医学院,就把孩子送到自己原来的国家去学医,毕业后再考美国的BOARD。这样做的好处是比较省钱,坏处是申请住院医时竞争力不如美国医学院的毕业生,很难进著名大学的好专业,将来自然挣得也会少些。那些直接外国医学院毕业再来到美国工作,然后想起考BOARD的人竞争力就更差了,一般只能去申请那些社区医院里挣钱少的专业。申请到了已经是谢天谢地,哪还有太多挑选的奢望。人家花几十万才能上一个医学院拿到MD学位,你的外国MD能得到美国承认,给你一条小缝,让你也能通过考BOARD当上医生就很不错了。至于PD们喜欢招美国毕业生,那也是很自然的,他们当然更了解也更相信美国医学院的医学教育。要说美国这个社会挺实际的,每个人站在自己利益和职责的角度,都想做最有利于自己的事情,但还是有一些规则可以遵循。供求关系决定了很多事情。美国医学院院那么贵,为什么还有人上?因为毕业以后基本不愁找不到住院医位置,作完住院医收入比较高,可以在几年内还清学生贷款。
外国医学院毕业生在美国考USMLE,然后找住院医位置这么困难(2007年只有44%的申请人MATCH上),为什么还要来走这条路?因为自己已经在手里的MD学位得到认可,等于在美国上医学院的四年时间和花费全省了,太值了。至于为什么这些人不在自己的国家继续行医,那是另一个问题,现在讨论的是已经在美国的人怎样选择以后的职业。那美国医学管理机构为什么要承认外国MD学位呢?因为这样做可以填满那些招不到人的PROGRAM;而且可以给在校医学生施加一点压力,让他们好好学;顺便也可以把其他国家的一些人才挖过来;还能给大家留下一个在美国只要努力就人人平等人人有机会的印象。所以,看来这件事对美国医学界和外国医学院毕业生都有利。似乎美国在校医学生吃了亏,无端多了许多竞争者?其实不然!因为美国医学院毕业生在MATCH过程中占有绝对优势,几乎没有人会找不到住院医位置。(参见官方正式报告http://www.nrmp.org/res_match/tables/table2_2007.pdf 2007年93。4%都找到了位置,没找到的有的可能是因为考试没及格,或者太挑剔了,或者其它个人原因)在MATCH后的SCRUMBLE这件事上,政策明显偏向美国医学院毕业生(他们提前一天知道没招满人的PROGRAM的列表,医学院还派有经验的老师专门来帮助他们!)。所以外国医学院毕业生们基本是在相互竞争那些美国医学院毕业生不太想去的PROGRAM,他们并不构成对美国医学院毕业生的威胁。有了这些外国医学院毕业生,倒是对医学院的收费构成压力:如果收费太高,有些人就会选择去其它国家上医学院。这样一来,医学院的收费就会受到供求关系的调节,不能漫天要价。这对想在美国上医学院的人其实是有利。从这件事可以看到,一,没有白做的付出(如,上美国医学院),也没有白掉的馅饼(比如,外国医学院毕业生要来美国考医生,在英语上,在教学体系上,在PD的偏好上,和在政策上都会吃一点亏。)。二,如果一切按照供求关系办事;事先把规则尽量定得公正和严密些;每个人都尽量诚信,按牌理出牌,整个社会的这件事情就会在正轨上运行,自己调控。
[打印]
老胡谈考牌(七) 2007-05-17 21:17:33
《申请人和PROGRAM》
申请材料递出去,就静等面试通知了。如果在任何PROGRAM里有认识的朋友,不妨联系一下,也许能帮忙给你弄一个面试机会。接到面试通知,就要安排面试日期。一般来讲,面试定在十到十一月,属于比较早,好处是有PREMATCH的机会,就是被提前录取,不参加统一的双向选择。坏处是,如果没有拿到PREMATCH,到二月份确定排名表时,PD很可能对你印象不深,就会把你排得比较靠后。如果把面试定在一二月,好处是给人留下的印象在PD确定排名表时还比较鲜明,坏处是一般到了这个时候,PREMATCH的名额早就用完了。安排在十二月其实是PREMATCH也捞不到,还给人留下的印象不深。关于PRMATCH要不要接受的问题,如果实力特别强,当然可以考虑不接受。但什么叫实力强,没有一定的标准,有的人有两个九十多分再加上很多其他的优势照样没MATCH上。所以,一般来讲,保证能MATCH上比挑选一个好的PROGRAM更重要,有PREMATCH就接受比较牢靠。具体怎么安排面试的次序,有人建议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把自己不太想去的PROGRAM排在最前面,当成练习。把自己最想去的排在中后,这样一来,到那时面试技巧已经练得炉火纯青,而且由于时间比较接近PD排名次的时间,PD可能对你印象比较深。把其它一些可去可不去的面试放在最后。如果到那时,觉得面试数量已经很多或已经接受了PREMATCH,那些剩下的面试就可以取消掉,不用去了。
多少个面试算够?一般来讲,有十个面试应该能MATCH上,至少应该有五六个。但这只是估计,有再多的面试也没有人能保证你一定MATCH上。所以有的人参加了十多个,二十多个面试。有些人,只有两三个面试,那就使劲准备好这几个面试,争取成功。有的人只有一个面试,最后也MATCH上了。所以概率是一回事,具体到每个人是另一回事。有多少面试也不能掉以轻心。把根本不想去的面试当成练习值不值得?值得。面试季节机票正好便宜,所以大概花一百圆机票钱,一百块旅店钱,换来至少两三个有经验的FACULTY陪你实战练习面试,每人十五到二十分钟。这个价钱不算贵。如果面试的PROGRAM给你PREMATCH,你实地考察了那个PROGRAM觉得也不错,没准这还就成了你最后去的医院了。
应该报多少个PROGRAM呢,一般来讲,条件好的可以少报一些,几十个或一百个就够了。条件不好的就只能多报些,以多取胜,撒大网,碰运气了。在论坛上看那些紧张型的印度人,一报就是一百多个,甚至二百个,人为地增加了每个PROGRAM的筛查量。这些印度人其实竞争力挺强,他们一般刚毕业不久,分数很高,英语流利,有些还有英国的临床经验,所以会拿到很多面试机会。一般来说,一个PROGRAM每招一个住院医会面试十或十几个申请者,所以总的面试机会是有限的,面试机会被不均衡地分配给这些印度来的申请者,其它外国医学院毕业生的机会自然就少了。中国毕业的申请者特点是毕业年头比较长,分数不如老印高,有绿卡,一般都有很好的中国临床经验,有很强美国的医学研究经验和很多一流杂志的文章,这一点老印通常比不了,另外就是阅历丰富,人比较踏实肯干稳重。由于申请人太多,每个PROGRAM都有毕业年头,分数,美国临床经验等筛子(FILTER),不符合要求的直接由秘书刷掉,PD连申请材料都不看。这样一来,中国人得到的面试机会就比较少。但中国人得到面试以后,如果英语不太差,能好好包装和推销自己,被录取的机会还是比较大的。很多好的素质光从纸上是看不到的。
每个PORGRAM都做到两件事,一是招满,二是想尽可能招到最优秀的申请者。每个申请人也想做到两件事,一件是能有一个地方去,另一件是希望尽可能去比较好的PROGRAM。这就象一场斗智游戏。算一下,假设每个PROGRAM为一个位置面试十个人,每个人得到十个面试机会,每个面试机会被录取的机会均等,按照平均计算,应该正好每个人有一个地方去,每个PROGRAM都招满人。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还算每个PROGRAM为一个位置面试十个人,但那些竞争力强的申请人会得到二十几个面试机会,而且每个面试机会被录取的可能性也大于十分之一,所以他能去七八个PROGRAM,但最终他只能去他在RANK LIST上排在最前面的PROGRAM。如果一个PROGRAM在PROGRAM递交的RANK LIST上选的都是这样的候选人,这个PROGRAM就可能出现最终落空,招不满人的情况。PD当然不愿意这种情况发生,所以PD会暗示候选人把自己的PROGRAM排在前面。有点象找对象,你肯说爱我我就说爱你。另一方面,竞争力弱的申请人,面试的数量少,每个面试成功的概率也低,很可能最终没地方去。概率是概率,真实生活中小概率事件会发生,发生在自己头上就是百分之百。十个面试不等于一定能成功,只有一个面试也不等于一定没戏,所以每个人都会做自己最大的努力。有十个面试的还希望更多,只有一个面试的除了争取更多之外,会很努力地准备好这个唯一的面试,争取一击而中。
几年前竞争没有这么激烈,可能面试与录取的比例是八比一,理论上大家只要八个面试就能拿到一个位置。现在水涨船高,需要十个面试了。怎么才能多得面试呢,一个办法是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比如考第三步,找机会在美国做一些临床工作等等,另一个办法就是多申请一些PROGRAM。一些前几年MATCH的朋友听说现在的人动辙就报一二百个PROGRAM很吃惊,说他们以前也就是三四十个,五六十个就算多的了。当然,很早的时候,没有ERAS这种电子报名系统,报名材料要从邮局寄到各个医院,也不可能报那么多个。报那么多个PROGRAM光是粘信封口水都得用干了。现在,有了ERAS,方便是方便了,可费用也高了,一开始一二三个PROGRAM便宜点,以后每多报一个就是二十五块。这样,一共报个一百多个PROGRAM很容易就会花掉两千多块。算上考试报名费一共差不多两千五,买书买题库的钱五百到一千,以后去面试,一个面试算需要花二百,算需要去五到十个面试,还有置装费先算五百。不算找临床经验可能要花的钱,光是上述花销大致就要七八千美元,没有一点经济基础很难支撑得住。
当然,如果在美国上医学院就更贵了。一年学费算四万,生活费算两万五(这都不考虑这是税后直接从自己口袋里或父母口袋里掏的)。在美国上医学院都是至少本科毕业才有资格申请。如果不上这个医学院,直接去工作,算工资是四万五,每年还会增加(做研究大概四万就不错了,去公司可以有五六万,还跟不同地区的收入水平有关),除去生活费(正常工作和生活比上医学院会省些)每年能剩下两万五。所以上不上医学院在钱这方面一年差九万。考虑到如果手里有钱就可以买房子或投资,而欠了大学贷款还要付利息,这里面差距也很大。上医学院一年亏十万元,上四年医学院就是四十万。所以有人说,在美国上个医学院要付出半个MILLION的代价,这个说法不算太夸张。即使如此,美国人还打破头去上医学院,美国人都傻吗,不会算帐吗?当然不是。因为上医学院虽然一开始花费高,但将来做完住院医,一年至少十几万,有些挣钱的专业,一年三四十万也不少见。
有些美国人,作父母的来自其他国家,没有能力或魄力让孩子在美国上医学院,就把孩子送到自己原来的国家去学医,毕业后再考美国的BOARD。这样做的好处是比较省钱,坏处是申请住院医时竞争力不如美国医学院的毕业生,很难进著名大学的好专业,将来自然挣得也会少些。那些直接外国医学院毕业再来到美国工作,然后想起考BOARD的人竞争力就更差了,一般只能去申请那些社区医院里挣钱少的专业。申请到了已经是谢天谢地,哪还有太多挑选的奢望。人家花几十万才能上一个医学院拿到MD学位,你的外国MD能得到美国承认,给你一条小缝,让你也能通过考BOARD当上医生就很不错了。至于PD们喜欢招美国毕业生,那也是很自然的,他们当然更了解也更相信美国医学院的医学教育。要说美国这个社会挺实际的,每个人站在自己利益和职责的角度,都想做最有利于自己的事情,但还是有一些规则可以遵循。供求关系决定了很多事情。美国医学院院那么贵,为什么还有人上?因为毕业以后基本不愁找不到住院医位置,作完住院医收入比较高,可以在几年内还清学生贷款。
外国医学院毕业生在美国考USMLE,然后找住院医位置这么困难(2007年只有44%的申请人MATCH上),为什么还要来走这条路?因为自己已经在手里的MD学位得到认可,等于在美国上医学院的四年时间和花费全省了,太值了。至于为什么这些人不在自己的国家继续行医,那是另一个问题,现在讨论的是已经在美国的人怎样选择以后的职业。那美国医学管理机构为什么要承认外国MD学位呢?因为这样做可以填满那些招不到人的PROGRAM;而且可以给在校医学生施加一点压力,让他们好好学;顺便也可以把其他国家的一些人才挖过来;还能给大家留下一个在美国只要努力就人人平等人人有机会的印象。所以,看来这件事对美国医学界和外国医学院毕业生都有利。似乎美国在校医学生吃了亏,无端多了许多竞争者?其实不然!因为美国医学院毕业生在MATCH过程中占有绝对优势,几乎没有人会找不到住院医位置。(参见官方正式报告http://www.nrmp.org/res_match/tables/table2_2007.pdf 2007年93。4%都找到了位置,没找到的有的可能是因为考试没及格,或者太挑剔了,或者其它个人原因)在MATCH后的SCRUMBLE这件事上,政策明显偏向美国医学院毕业生(他们提前一天知道没招满人的PROGRAM的列表,医学院还派有经验的老师专门来帮助他们!)。所以外国医学院毕业生们基本是在相互竞争那些美国医学院毕业生不太想去的PROGRAM,他们并不构成对美国医学院毕业生的威胁。有了这些外国医学院毕业生,倒是对医学院的收费构成压力:如果收费太高,有些人就会选择去其它国家上医学院。这样一来,医学院的收费就会受到供求关系的调节,不能漫天要价。这对想在美国上医学院的人其实是有利。从这件事可以看到,一,没有白做的付出(如,上美国医学院),也没有白掉的馅饼(比如,外国医学院毕业生要来美国考医生,在英语上,在教学体系上,在PD的偏好上,和在政策上都会吃一点亏。)。二,如果一切按照供求关系办事;事先把规则尽量定得公正和严密些;每个人都尽量诚信,按牌理出牌,整个社会的这件事情就会在正轨上运行,自己调控。
[打印]
由riverside张贴 @ 2007-05-17 21:17:33 (728)
老胡谈考牌(八) 2007-05-18 21:19:56
《面试》
面试是对一个人能力的综合考量。从着装举止言谈,到对该专业和该PROGRAM的了解,回答问题的技巧和如何提出有水平的问题,这一切都要经过事先研究和练习。
如果你得到了面试,向已经当了医生的朋友请教有什么经验,他们一般会告诉你,要特别自信。人的性格不同,有人做事高调;有人低调,不喜欢说得过多,不喜欢自我吹嘘,认为说没有用,得靠具体行动。中国人一般比较谦虚。在面试这件事上,要改一改这个习惯。必须充分强调自己的优点,用语言,语调和眼神表现出自己能干得了这个工作,自己就是这个位置最佳的候选人。这需要找朋友,最好是面试过别人的朋友事先进行练习。最早的一两个面试其实就是以后面试最佳的实战训练。如果只有这一两个面试,那就不能拿来练习,必须一击成功。一般需要投其所好,比如,外科医生需要手巧,胆大心细,你就说自己在国内当医生时手特巧,操作进行得特棒。如果面试的是病理科,你就说自己知识广,遇事最喜欢探究一个为什么。如果面试的是儿科,你就说自己在中国当医生时最喜欢小孩,自己和儿童病人打交道有一套。当然,说这些话都要有一定的事实基础,而且不能自己的话自相矛盾。所有他们还有一个说法,就是“BE YOURSELF”,意思是你就是这样一个人,你觉得自己很好很适合这个位置,对方应该喜欢,但对方到底喜不喜欢就看他的了。是本色一点,还是更投其所好,这个尺度只有自己把握了。
除了自信,第二重要的应该是事先做好调查研究,这个PROGRAM有哪些FELLOWSHIP,面试自己的人专攻哪个小专业,都要事先调查好。这样,在面试时可以做到知己知彼,说出话来让人一听就是事先做过调查研究,很重视,很认真。
第三是着装。关于着装,男的当然要穿西服戴领带,有一个大学泌尿科协助PD招收住院医的秘书(COORDINATOR)说,要穿黑色西服,颜色越深越好,质量要好,显得特PROFESSIONAL,她见到的来面试的大部分都这样穿着。而有一个在社区医院参加面试的FACULTY则说,不能穿太黑了,太高档了。因为你只是来面试当住院医,纯黑的是将来做完住院医去找工作时穿的;而且,如果你穿得比面试你的人还高档,显然不妥。她透露,这个医院对每个面试的申请人的着装就是这么打分的。从这两个例子看到,不同PROGRAM对着装的要求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大致都是要求正式整齐,PROGESSIONAL,颜色纯黑或偏黑,衣服品质不能太差,至于不能高档到什么程度就很难说了。《FIRST AID FOR MATCH》一书里关于着装,如何管理自己所有要面试医院的材料,面试时应该注意看什么,如何回答问题,如何问有水平的问题,何时以及如何写感谢信等等都有介绍。关于面试时要看些什么,书里还讲到应该看看所在的城市自己喜不喜欢,医院的财务状况如何等等,这部分内容似乎是写给那些竞争力很强的人看的。如果一共就没几个面试,哪能再挑剔什么,管它地理位置自己喜不喜欢,财务状况是否不稳定,先进去再说。即使明年医院解散了,有了这一年临床经验,明年转一个PGY2位置也比较容易。
内科面试一般候选人比较多,每个人见两三个FACULTY,和每个FACULTY谈十到二十分钟,比较仓促。此外,就是PD介绍PROGRAM情况,总住院带着参观医院,有时会让你参加一个小讲课或教学查房。如果是病理科或精神科,面试要见四个或更多FACULTY,每人可能谈半小时或更多,而且他们有的人是专做研究的,所以会对你的研究工作比较感兴趣。岁数比较大的中国候选人一般都有医学研究的经历,谈起这方面话题比较得心应手,气氛也比较好。一般PD或其他FACULTY都会问:“你觉得你十年以后会干什么?”如果是大学PROGRAM,而且是病理之类的专业,不妨说自己那时应该完成了住院医和FELLOWSHIP的培训,正在大学里当FACULTY,除了临床工作还会有一些研究工作。如果是社区医院的内科,可以说自己想做一个FELLOWSHIP,也可以说想在住院医毕业后直接就在医院里做医生看病人。有些面试你的人本身只是看看病人,不做研究。跟这样的人说你想做研究,如何有远大的理想,他会觉得你到这里来不适合。如果面试的是家庭医学,就要强调自己特别喜欢这种照顾社区里一家一家的人的健康的感觉,一定要打消他们怀疑你只是用家庭医学作为一个后备选择的想法。
面试后的感谢信一般在面试后两三天就写好寄出。现在都喜欢用EMAIL,发得快,对方也很容易回。用很正式的信纸打印出来再寄出去,显得非常重视,也是好办法。甚至有人两种办法都用。感谢信要表明自己对该PROGRAM的兴趣。可以提一两句有关当时面试场景的事情,这样做对方比较容易想起自己是谁。还可以借机会再强调一下自己的优势。一般建议除了PD之外,给PROGRAM COORDINATOR(秘书)和每个面试过自己的FACULTY也写一封,内容可以不一样,篇幅也短些。如果面试比较早,可以在圣诞节寄个贺卡。如果面试是在新年以前,将来可以在二月PD排名次前再写一封信表忠心。
对于自己最喜欢的几个PROGRAM,可以很诚恳地给PD发信或打电话,说自己特别感兴趣,还想再来看一次,体会一天住院医的生活(REVISIT)。如果一共就没有几个面试,那就个个都争取。不是所有的PROGRAM都鼓励你去再访(REVISIT),有的会不同意安排,有的随你,有的则主动邀请每一个面试者再访。如果对方邀请,一般应该答应以显示诚意,如果不答应,这个PROGRAM对你的兴趣就会降低。一般来说,再访气氛都比较好,经过再访双方相互更了解,将来相互MATCH的可能性明显增加。
[打印]
老胡谈考牌(九) 2007-05-20 06:51:16
《排RANK LIST 和MATCH》
有些人在给自己最喜欢的医院排名次时考虑得头都疼了:这个医院教学不错,但地点太差了,周围不安全。那个医院教学和位置都不错,但不是自己第一喜欢的专业。还有一个医院什么都挺好,但就是PD好象不太热情,估计能去的可能性不大。有的朋友考试和面试都挺过来了,在排名次时却口角急出了好几个大泡!说来好笑,对于面试特别少的人来说,这部分烦恼倒可以省了,一共就两三个PROGRAM可以拿来排名次,没有太多好想的。
是把自己最喜欢的PROGRAM排在前面,还是把最喜欢自己的PROGRAM排在最前面,这是个历年大家都在反复讨论的问题。一般比较官方一点的意见是要把自己最喜欢的排在前面,因为MATCH是用计算机排列组合的,运算的逻辑是只要那个PROGRAM把你排在另一个候选人前面,即使你把那个PROGRAM排在第十名而那个候选人把同一个PROGRAM排在第一名也会要你。就是说,PROGRAM不会因为你把它排在比较后面而生你的气,该要你时也不要你。在很多时候,这种喜欢是相互的,就象相对象,你和PD在面试时对上了眼,以后通过写感谢信,再访和排名次前的电话或EMAIL再表忠心和再试探,到最后送交排名表时其实心中已经基本有数自己去哪几个医院的可能性比较大。
对于那些竞争力很低的朋友来说,去什么地方不重要,重要的是好歹能有个什么地方可去。这时候,不管自己真的对哪个PROGRAM有所偏好,只要有任何PROGRAM表示对自己有点意思,就赶紧拍胸脯表忠心,说是要把这个PROGRAM排在最前面,这样也许能增加PROGRAM对你的好感,把你的名次往前提一些。
MATCH对于住院医候选人是件很重要很紧张的事情,对于PD来说也不轻松。除非是那些特别优秀的大学的热门专业,很多PROGRAM也面临招不满人的危险。前面说过,报一个招十个人的PROGRAM的候选人可能超过一千,从里面选一百多个来面试,将来只要选出其中十个人就可以了,怎么会招不满呢?原因是这样的:因为每个PD除了要招满人之外,还想尽可能选择最优秀的候选人。PD在排LIST时,当然不会只排十个人,一般根据往年经验可能排上三十到五十个。按一般情况,在这么多人中总能捞到十个。但是要知道,被PD排在前面的候选人都是竞争力比较强的,他们并没有把这个PROGRAM排在第一名,所以很有可能被其他PROGRAM先选去。如果这种可能来不了的候选人在PROGRAM的RANK LIST上占的比例太高,将来就有可能会招不满人。所以,这些PD就要想办法保证排在LIST中的人把这个PROGRAM排在第一名。按照规则,PD是不可以要求候选人这样做的,但不除外PD使用技巧,用动听的承诺骗取候选人把他的PROGRAM排在第一。说来简直难以置信,在供求关系这么有利于医院方的这个时代,居然有些比较弱的PROGRAM的PD会屈尊给一个个比较中意的候选人打电话,以期达成协议,让对方把自己的PROGRAM排在第一名。还有一个会造成PROGRAM招不满人的情况是最后MATCH上的人中需要入境签证的人太多,说不定就会有一两个到时候签不上证,造成名额空缺。另外,还有些人MATCH到一个PROGRAM后临时有其它意外情况不能来报到。LIST上的候选人被别的PROGRAM挑走造成的空缺就是MATCH失败的人进行SCRUMBLE的目标;后两种原因造成的空缺会出现在MATCH以后,一般PD会通过熟人介绍等办法最终把人招满。
三月十二日对于这些考医生的人可以说是决定后半辈子的一个重要日子,因为这一天东部时间中午十二点整每个在NRMP注册的人都可以进入自己的帐户,看自己MATCH上没有。在那一分钟,所有参加MATCH的人都输完了密码,等在那里准备按下鼠标左键。当时NRMP服务器会特别忙,以至出现好几次都LOGIN不了的情况。如果MATCH上了,就会出现一行小字“Congratulations, you have matched!”。别看只是一行小字,这可是花了至少两年时间考试加报名和面试,投入至少六七千美刀,受尽多少折磨和煎熬得来的。虽然还不知道到底自己会去哪个医院哪个PROGRAM,但至少自己已经步入医生的行列,将来只要完成住院医的培训,阳光下的生活就在等待着自己了。没MATCH上的则第二天会收到没招满人的PROGRAM的列表,需要全心全意地投入到SCRUMBLE中,争取捞一下最后的机会。在SCRUMBLE这件事上,政策又一次明显偏向美国医学院的医学生:他们的医学院学生事务校长或教务处长(DEAN)在十二日就能接到没招满人的PROGRAM的列表,比外国医学院毕业生早一天。所以这些美国医学院的孩子可以早一天申请那些没招满人的PROGRAM,而且有专职老师这一天什么别的事都不干,专门帮着进行SCRUMBLE。外国医学院毕业生有一个名义上的DEAN’S OFFICE,就是ECFMG。ECFMG当然不可能象美国医学院的DEAN那样关心自己的医学生了。所以,好多人SCRUMBLE时会邀请几个朋友帮着一起发传真什么的,大家铺开了摊子,场面挺壮观的。虽然SCRUMBLE成功的希望渺茫,2007年比往年情况更糟,但没MATCH上的朋友还是不轻易放过这个机会,因为一旦成功就不必多等一年,也不用明年再做一遍挣扎了。
从三月十二日中午到三月十五日中午,没MATCH上的人忙着SCRUMBLE,没多少功夫乱想。MATCH上的人一开始会兴奋上半天一天的,之后就度日如年了,心里特别想知道自己到底会去那里。不要以为有的PD妙舌生花,说把你排得极其靠前(RANKED YOU EXTREMELY COMPETITIVE)你就能进去。在美国这儿不兴说谎,PD不会自贬身价跟你撒谎。PD认为招十个人,把你排在第十九名已经是第二梯队,很靠前了。预期前十名中很多都是美国医学院毕业生,肯定第一志愿报的都是更好的PROGRAM,没有几个会最终进到自己这个社区医院,所以前二十名几乎肯定可以进来。PD当初向你表态时很可能没有骗你的意思,但也许今年出了怪事,排在你前面的人居然大部分都进来了,于是你就没能进这个PROGRAM。虽然大约一半人都会MATCH在第一个志愿,但也确实听说有人MATCH到第六志愿。MATCH到不同专业或不同医院,不但住院医这几年会不相同,后半辈子的生活会很不一样,而且很多PROGRAM都是在其它城市,需要考虑搬家等问题。可以想象等待的日子有多么焦急。
三月十五日是MATCH DAY,迷底揭晓,天下大白,各就各位。以后等待PROPRAM寄OFFER LETTER或合同也会着急,但那比起MATCH前的焦虑轻多了。
[打印]
由riverside张贴 @ 2007-05-20 06:51:16 (562)
老胡谈考牌(十) 2007-05-21 05:21:19
MATCH后
三月十二日如果没有MATCH上,通过SCRUMBLE还有一线希望可能捞着一个PROGRAM。此外,还有很多其它的途径争取今年晚些时候MATCH进一个PROGRAM或明年MATCH成功。比如,可以让朋友帮助留意他们的PROGRAM有无空缺出现,随时准备好补漏。也有的朋友试着申请ORTHOPEDIC的PROGRAM获取宝贵的一年实习经验,第二年能MATCH到很好的ALLOPATHIC PROGRAM(一般MD所申请的都是这种)。要注意,这里得到的是实习(INTERNSHIP),而不是见习(EXTERNSHIP),是真正动手的临床经验,而且还带工资的!有了见习经验对第二年申请都很有帮助。要是有了实习经验,那就基本相当于已经干了一年第一年住院医的工作,一般医院都会喜欢要。一下子从头一年基本得不到面试,面试时一问有没有美国临床经验就傻眼的状态变为很多医院抢着要的香饽饽,反差挺大的。ORTHOPEDIC PROGRAM一般是给OD们申请的,招不满人时也会接受一些MD申请人,据说如果有认识人帮助会比较大。
一般朋友最容易想到的有两招,一招是考第三步(对病理科和精神科帮助教大,对内科和家庭医学帮助较小),另一招是见习。见习比观察强。过去见习一两个月就差不多了,现在得三个月,半年的临床经验才好使。大学的PROGRAM要首先照顾自己的医学生,一般不会接受已经毕业的外国医学院毕业生来见习。FIRST AID FOR MATCH介绍了哪些医院有观察或见习机会和如何申请。如果不愿意去太远的医院,也可以打听一下附近有没有什么小医院也提供观察或见习机会。去见习或观察,每月可能需要交给医院一两千美元。白去医院上班,挣不着钱不说,还得倒给医院钱,但为了争取第二年能MATCH上,不得不这样做。医院收钱收得也有一定道理,因为涉及一些保险的费用。有一个私人开业的印度人居然要一个月三千美元,简直是乘人之危。有些地区找见习机会不太容易,可以通过中介公司去找。没办法啦,谁让自己毕业年头太久,考的分数又不够高,只能自己现在往里面砸钱了。不少人都是头一年刚刚考完就去申请,没有美国临床经验,最终没有MATCH上。第二年去见习几个月,让带自己的主治医写推荐信就MATCH上了。甚至有人直接就被去见习的医院看上,MATCH到那里了。
如果MATCH上了,从三月中到六月底开始新工作大致有三个月的时间。这期间要结束原来的工作,已经告诉老板并得到支持的人日子还好过写,老板尚不知情或不支持的就更麻烦些。生活方面,要卖掉或退租现在住的房子,在新的地方找住处,搬家,做新工作需要做的PAPERWORK,包括查体,ORIENTATION,以及一两周的短期培训等,也很忙。如果有孩子,还要考虑孩子上学问题,找保姆问题或邀请自己父母来美问题。做住院医不要说有孩子,就是没有孩子,有些人都觉得自己都照顾不了自己,专门把父母接来同住,度过难关。习惯于两口子生活在一起的家庭还面临一个新的小小挑战:一般两个人在一起住的时间长了,家里的事情会有分工,比如房子,水电煤气电话费,车的保险,保养,每年的注册,报税等等。现在分开了,每个人都要做所有的事情,工作量就大了,而且有些事长时间不干都不会了,还要现学。原来在家里管事越少的那个人越会觉得困难。
最最重要的是,经过将近一年报名,面试,MATCH和准备搬家,脑子的热点早就离开了专业医学知识,甚至好些专业术语一时都想不起英文是怎么说的了,所以很有必要在开始工作前再恶补一下。一句话,千头万绪,百废待兴,烦恼多多。但比起MATCH不上要好得多,所以不能向任何人抱怨,因为如果去抱怨,人家肯定不同情。就象有人在职场生涯发一个帖子,说“OFFER太多,有的十多万,有的是部门经理,去哪个,愁死了。”当时正是大批人被裁员找不到工作的时候,所以发帖的人接了好多砖回去盖房去了。
六月中到七月一日,是大部分PROGRAM开始的日期。经过了考试,面试洗礼的第一年住院医(PGY1),也叫实习医(INTERN),就正式上任,开始了他们新的一轮艰苦卓绝的奋斗。他们自己在心里安慰和鼓励自己,不就是三(四,五,六)年吗,过去了,以后好日子就来了。真是这样吗?一个开业已经好几年的心内科医生回顾自己几年来走过的路,感慨到:“从当住院医开始,就没过过什么轻松日子,天天披星戴月,饭吃了上顿不知道下顿什么时候有工夫吃。”做医生注定了一生劳碌,但劳碌得有意义,所以凡是作了医生的听说有朋友正在考试都会鼓励和帮助。如果他真的后悔自己作了医生,他会支持自己的朋友走同样的路吗?
最后,给没当过医生的朋友讲一个不是秘密的秘密。这件事本身不是秘密,只不过不了解的人想不到那一层,所以在这里点一下这个问题。还记得前文提到的讲病理的GOLJAN医生吧。他回忆自己当年刚从医学院毕业,七月初开始工作,那些具体的临床工作其实还不会作,遇到问题就问老护士有什么看法,赶上好的护士,会说:“DOCTOR,YOU DO THIS。 NOW,DOCTOR,YOU DO THIS。”GOLJAN医生说,告诉大家一个秘密,除非有急诊万不得已,千万不要在七八月份去医院看病,因为那时医院里来了好多新的第一年住院医!他们好多事情都不会。那一两个月医院的死亡率都高。现在,把这个秘密告诉给不学医的读者,算是对大家跟读的一点回报。透露了内部情报,学医的朋友不要生气。
[打印]
由riverside张贴 @ 2007-05-21 05:21:19 (839)
Subscribe to:
Posts (Atom)